清凈寺:中國現存最古老清真寺
來源:中山網
時間:2015-06-26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如同泉州市其他街道一樣,涂門街,車水馬龍中也掩藏著一座古老的寺廟。這是一座清真寺,一座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
帶著敬仰邁入門樓,你可以從這座清真寺中了解到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榮光。唐宋元時期,近10萬阿拉伯穆斯林跟隨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建立7 座清真寺,泉州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
隨著歷史的變遷,泉州清真寺一一被毀,僅涂門街這座留存。這座清真寺又名清凈寺,2010年,一個原本在福州開拉面店的 “業余”阿訇來到寺廟,守護著這座伊斯蘭教在泉州最后的古老印記,告訴世人海上絲綢之路與泉州的關系。
■中國現存最古老伊斯蘭教寺見證海絲歷史
泉州,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登陸中國的最早地方。宋元時期,眾多穆斯林蜂擁來到泉州經商、定居,伊斯蘭教也隨著海路東傳。
宋元時期,伊斯蘭教在泉州達到極盛。大量穆斯林在泉州長居,并與泉州人通婚。當時穆斯林在泉州大約有十萬人左右,他們在泉州建造艾蘇哈卜寺、清凈寺、穆罕默德寺等7座伊斯蘭教寺宇。由此,泉州開始被譽為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
“泉州的清真寺被毀源自明朝。”泉州研究宗教石刻的知名學者吳幼雄介紹,元末明初,泉州歷經10年動亂。明朝建立,朝廷下旨將泉州全部清真寺毀去。但清凈寺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在清凈寺中,甚至可以看到明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下的御詔,命其他人不得欺凌穆斯林,不然以罪罪之。
“清凈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建造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見證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發展、變遷。”吳幼雄介紹,清凈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歷400年,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臨街的寺門樓全部用輝綠巖和花崗巖砌成,走進會發現其有四個拱門,依次的四個拱門又構成了三個隔間,給人一種縱深之感。寺建筑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構造,門樓正額的浮雕,用阿拉伯文刻著《古蘭經》第三章18、19節。
如今,清凈寺依然聳立在泉州的城市叢林里,遺世而居,令人心生敬畏。它代表著伊斯蘭世界的記憶符號,這段記憶緬懷了伊斯蘭教與泉州那些千絲萬縷的交集,提醒著泉州穆斯林那些被淡忘的歷史。
■“業余”阿訇守護泉州最后的清真寺
在清凈寺中,記者見到了今年50歲的阿訇馬乙布拉。與這座有著神奇歷史的古老寺廟一樣,馬乙布拉也有著精彩的經歷。
2003年,馬乙布拉離開寧夏的故鄉來到福州,在福州開了一家拉面店,并認識了泉州的一些穆斯林朋友。2010年,清凈寺的老阿訇辭職,馬乙布拉由于小時候學過伊斯蘭教的宗教知識,被推薦到清凈寺擔任新一任阿訇。
“阿訇在穆斯林中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稱號,意為老師或學者,這個稱號放在我頭上略顯沉重,我只是一名業余的‘阿訇’。”馬乙布拉說,從小他就在故鄉清真寺學習宗教知識。“但這沒什么稀奇的,在故鄉,每一座清真寺都是一所學校,穆斯林從小就要在學校跟著阿訇學習。”
“至于我能當上阿訇,我之前還真沒想到。”馬乙布拉說,從小家里也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阿訇,但他卻沒有太過強烈的愿望,反而和其他回民一樣,愛上了經商。
“能成為這座最古老清真寺的阿訇自然有著強烈的自豪感。”馬乙布拉說,現在泉州還有近10萬回民,但他們大多都已經“漢化”,所以他要為這些回民守著泉州最后的清真寺,向他們介紹祖先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