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迪耶”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饋贈,如果從伊斯蘭信仰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詞則包括物質和精神、行為與思想、實踐與意愿、今世與后世兩個層面,兩種意義。大者如憂國憂民、賑災救難,小者如掃除路障、微笑予人。總之,一簞一瓢、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是人生在世時給這個世界的海迪耶,無不體現出伊斯蘭信仰的價值和意義。
清代著名伊斯蘭學者馬注在其名著《清真指南》中,對伊斯蘭的慈善觀作了概括性的總結:“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獨善、兼善是儒家追求的最基本的人生目標,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即為“天下”之善,可以說包含在先賢馬注的“公善”之中。而馬注所言“普善”的境界,絕非常人所及,非大善、至善者莫屬。
對于穆斯林而言,海迪耶是信仰指導下的行善的表現,是遵從教義而自愿自覺的行為。求善若渴,行善若乞,從善如流,這是穆斯林應擁有的基本品質。
海迪耶的意義在于懂得給予。無論貧富貴賤,真主都慈憫了人類給予的機會。物質如錢財物品,行為如微笑善言,意識如善念“杜瓦”(祈禱與祝福)。嘉言懿行,無不屬于饋贈。贈予的目的看似惠及他人,實則成全自己。所謂饋贈受贈,成己成人。
伊斯蘭教主張善如螻蟻,必得其報。善行是信仰的表征,信仰正是通過行為得到很好的體現。伊斯蘭教認為,有財者暫時保留了財富的擁有權,有才者暫時保留了才華的擁有權,財、才同為財富,有良善的舉意,饋贈行善,才是實踐自己的信仰。饋贈善行的行為,體現的是抱誠守真的信念。所以,穆斯林要夯實堅信清凈無染、真一無二的本真信仰,脫去狂妄自大、財大氣粗、背恩忘義的愚昧無知,擺正在今世中的位置,時時以善言善行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十多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研究西安回坊回族的作品,名為《麥加北京之間:城市回族的現代化和消費》,討論穆斯林的生活問題,諸如吃什么、穿什么,接受哪種教育等等,其中有4個章節專門討論西安回坊穆斯林的傳統食品、工業化食品、禁酒和結婚禮服等問題。
初讀此書,并無感慨。但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覺得該書視角的奇崛。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西安回坊穆斯林吃什么、怎么吃;穿什么、怎么穿。
吃穿問題看似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如果置于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之下去觀察,就能輕易發現其時代性的變遷特點。基于哈倆里(合乎伊斯蘭教法)與哈拉目(不合乎伊斯蘭教法)價值標準之上的消費觀念,其實決定了穆斯林對消費的選擇。一句話,吃喝穿戴,一切消費行為體現了伊斯蘭的信仰。
問題在于在工業化將產品統一化、模式化、集約化的時代,在食品安全危機、冒名“清真”肆虐、過度消費、無節操消費等等問題突出的今天,穆斯林應該如何消費?同時,穆斯林應該給社會提供何種消費產品?
從根本而言,人們消費的仍然是自己提供給世界的產品。作為個體,穆斯林群體給這個世界饋贈了什么,這是最終決定穆斯林消費品品種和質量的根本。因此,反思穆斯林的饋贈行為和理念是否符合人道與主道,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作為信仰者,穆斯林的消費不應該只是生物性的滿足,滿足物欲的消費只能促進物欲的膨脹和無節操的競爭,“夸富”和“顯擺”不是穆斯林的消費觀。贈予什么,則得到什么;點亮別人的燈,同時也照亮自己。生命之貴,在于盡攬善行于懷的良善舉意。看看多少家財萬貫、學富五車的人都沒有得到向他人贈予的機會,財才湮沒,鉛華洗凈,過往那些自私的、虛浮的榮耀與顯貴如泡影般碎去。在今日這個人們甚至面臨施舍無門的時代,成全自己本身就需要善念的積修。修己才能達人,成己而后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