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絲綢之路”是伊朗與中國交往的最重要紐帶之一。據記載,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被委以重任出使西域的張騫派其副使訪問了當時被漢朝稱作安息的伊朗,安息王以2萬騎兵列隊迎候的隆重禮儀接待這位漢朝使者。此后歷經東漢至唐朝的不斷開拓,形成了從大唐之都長安出發,西出陽關,通過河西走廊,經過伊朗直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由于大量的中國蠶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
考古發現,“絲綢之路”基本形成于公元前一世紀的中國漢朝,當時的“絲綢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現在的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伊朗,最遠可到達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一條路經過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爾,到達波斯灣頭;如果從喀布爾南行,可以到達現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
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羅卜等,大多來自西方。到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唐朝,“絲綢之路”最為繁榮,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流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西亞和中亞的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等源源傳入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物產和技術也經過“絲綢之路”傳到各地,像絲綢、農桑、造紙術、印刷術、漆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連接了古代伊朗與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曾經以它特有的方式溝通了古代世界里生活在東西方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