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與五營清真寺
位于無棣縣車王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處的五營村,有回族群眾5000多人,是無棣縣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據史料記載,五營村元大德八年(1304年)由郢國公馮寵從安徽定遠移居封地建村,初名樂善堂。明朝改稱五營、海豐營。清朝改稱北營(時陽信縣劉廟為南營)。1950年后復稱五營。
五營雖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人數不如漢族多,但是歷朝歷代累出名人,有關五營的歷史傳說也是層出不窮。
清朝康熙年間,是五營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年代。五營人虔信伊斯蘭教,康熙五十一年決定重修清真寺。各地能工巧匠紛紛來到五營,磚石木料也源源不斷運來。不知干了多少日夜,禮拜殿終于要竣工了。禮拜殿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幾十里地外舉目可見。不知是誰把這事告訴了康熙帝,說五營清真寺禮拜殿比金鑾殿還要高。康熙帝聽后很不高興,心想如果只因為禮拜殿超過金鑾殿這一點,就拆除五營禮拜殿有所不妥。如果能把大殿高度降下來,豈不一舉兩得,這樣也不失我大清盛世修寺之美名,也可流芳千古。于是,康熙帝下旨要求降低清真寺的高度。
圣旨誰敢違抗,這可急壞了主建人。大殿已經建好,降低高度并非易事。這時在人群中有一位老頭,毛遂自薦,自愿擔當此重任,并聲稱不用任何人幫忙。大伙問老人有何神功,有人勸他不要逞能。老頭只是笑而不答,等到晚上大伙都去睡覺了,老頭圍著大殿轉了幾圈,也不知用什么方法,一夜之間,大殿高度降了下來。等到第二天清晨大伙醒來后,看到的大殿和原來一模一樣,只是高度降低了很多。后來康熙帝聽說五營禮拜殿降低了高度,很是高興,提御筆為五營清真寺題寫了“萬古長青”的大匾。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燒毀五營清真寺,康熙帝御賜的大匾也一并毀于大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