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古老的傳說,來自大漠的深處。
身居沙漠的貝督因人相信,這個神秘宮殿的某個角落里,沉睡著法老無盡的財寶。
1812年,瑞士考古學家貝克哈特對這里進行了調查。
然而,他沒有發現任何可稱得上財寶的東西,
卻挖出了一大堆令人困惑不解的謎團。
這里就是佩特拉—— 一個雕刻在巖石上的夢幻王國。
充滿阿拉伯神秘色彩的國家——約旦。
在它南部荒涼廣漠的大地一隅,
有一處謎團縈繞的古代遺址。
這處遺址的名字叫佩特拉。
在希臘語中,佩特拉是巖石的意思。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
佩特拉城就像一個巨大的巢穴開鑿在灼熱的巖壁上。
依山崖而建的佩特拉古城,是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
公元前二世紀后,
這片土地上,確實存在過一種獨特的文明,它的創造者就是納巴特人。
納巴特人原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
當他們來到這個貿易據點后,便再也沒有離開。
他們開山鑿石,建起了都市。
納巴特人把無與倫比的藝術杰作雕刻在地球上,留給了今天的我們。
雕鑿在約旦巖石山上的佩特拉古城,
1985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威地穆薩”,意思是摩西之谷。
相傳,摩西曾經用手杖敲擊峽谷使泉水噴涌而出,
峽谷因此而得名。
被匯集到西克峽谷水渠里的,除了摩西泉以外,還有周圍許許多多的涓涓細流,
如此精妙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
水渠上甚至還有過濾裝置。
足見納巴特人高超的技術水平。
在西克,還供奉著納巴特人信仰的神靈——朵夏拉之石。
它和希臘的狄奧尼索斯神一樣,也是祈愿豐收的神靈。
對凝重的巖石,納巴特人懷有虔誠的敬仰之心。
朵夏拉之石只雕刻著眼睛和鼻子。
它的內涵是:神靈什么也不說,只用眼睛注視著人們。
在西克隨處可見雕刻在巖石上的神靈。
也許,西克峽谷曾經是一條神圣之路。
佩特拉——懸崖絕壁上的都城,巖石山懷抱中的遺跡。
在近2000年的時間里,它遠離人類生活,只存在于傳說中。
1812年夏天,瑞士的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座掩藏在巖石屏風后面的莊嚴的殿堂遺跡。
終于,沉睡了兩千年的佩特拉古城被喚醒了。
掏空巖石山建成的這座殿堂式建筑高43米,寬30米。
沙漠中的居民貝督因人稱其為“卡茲尼”、“法老的寶庫”。
建造年代大約是公元1世紀至2世紀左右。
從美術史上看,其建筑風格受到了羅馬或者亞力山大的影響。
與它豪華的外觀相比,卡茲尼的內部其實非常樸素。
只是一個長方形的空間。
而且,至今人們也不清楚這座建筑物的用途。
比較有力的推斷是,它可能是一座祭葬殿,或者是佩特拉國王的陵墓。
佩特拉古城,至今依然是謎團未解,神秘莫測。
沙漠中,巖石山深處的佩特拉古城遺址已經被發現了近200年。
可是,已經完成的考古挖掘,據說還不到遺址的百分之一。
這是能容納6000人的露天劇場。
它的宏偉與壯觀可以與希臘、羅馬建筑相媲美。
這同樣是削掉山頭,鑿穿巖石后建起來的。
公元前后,佩特拉迎來了它的鼎盛期。
納巴特人積極向外推進,最終和羅馬帝國形成了對立。
這正是悲劇的開始。
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吞并的佩特拉城,其后逐漸失去了商路要道的地位,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退。
而公元363年的大地震,更進一步摧毀了佩特拉城。
擁有高度文明的納巴特人,為我們留下了神秘的王國和眾多的謎團和之后,
消失在歷史的夜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