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舒拉日本是紀念真主之日。在歷史上這一天,真主拯救了穆薩和他的民族,脫離法老及其民眾對猶太人的迫害。穆罕默德先知通過真主的啟示獲知這一歷史事件后,為感謝真主賞賜的恩惠而在這一天封齋,并命令穆斯林也封阿舒拉日的齋,且告訴穆斯林說:封持阿舒拉日的齋戒能夠消除一年中所犯的過錯。因此,遜尼派在阿舒拉日,遵循穆圣的圣行而在該日齋戒,以效法穆圣的遜奈,期盼罪過得以消除。這就是遜尼大眾派在阿舒拉日所一直傳承的伊斯蘭傳統。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你們不知道在阿舒拉日侯賽因被害嗎?
我們說:不錯,歷史上有很多先賢和英明的哈里發,以及眾多知行合一伊斯蘭的學者都曾經在某一天遇害,歐麥爾·本·罕塔布、奧斯曼、阿里這三位哈里發都是被歹人所害,但是遜尼大眾派并為以他們的死難日為哀號和悼亡之日,更沒有以該日為祭奠和紀念之日。遜尼大眾派的指導方針僅僅遵循穆圣先知所規定的“遜奈”,遵循穆圣在阿舒拉日以及每周一所規定的崇拜方式,從不標新立異,更無絲毫增減,無論遭遇怎樣的災難和悲劇。
事實上,當代什葉派人所舉辦的“血祭”方式,對于早期的什葉派來說也是完全陌生。
正如伊本·凱西爾等人所記錄的那樣,這種哀號、悼亡的“血祭”方式最早由統治伊朗和伊拉克的布韋希人所創,隨后在強制推行什葉派的薩法維人手中,這種紀念的方式在伊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擴大。
伊斯蘭歷史上,紀念侯賽因的活動最早起源于一些支持先知家族的人到卡爾巴拉,聚集在伊瑪目侯賽因的墳墓前的集會活動,這種集會在每年伊歷一月的阿舒拉日人數最多,以顯示在卡爾巴拉事件中,因為他們的拖延行為而讓反對葉基德的伊瑪目侯賽因,遭致殺害的愧疚感和負罪感,希望能夠獲得伊瑪目侯賽因的寬恕。
據歷史資料顯示,穆赫塔爾·本·賽格非是這些懺悔者運動的帶頭人,他打出的口號是“為侯賽因報仇”,在阿舒拉日這一天,他是庫法人在自己的家中舉辦紀念侯賽因被害活動的第一人。在這一天,他讓一些女人們走上庫法街頭,撕胸頓足,拍打臉頰,以表現對侯賽因的愧疚感。
而在古太拜·戴魯尼記錄的歷史書中,則指出這些在阿舒拉日舉辦的紀念活動,其目的是表現對伊瑪目阿里之子侯賽因及其后人被害的不滿和憤恨之情。早期的什葉派都是聚集在伊瑪目阿里后裔的墳墓前,舉辦這樣的紀念活動的。
而撕胸頓足,擊打自身迷信行為,在這些人看來則是一種接近真主的方式。在巴基斯坦,他們用手拍擊自己的胸部;在黎巴嫩,他們則用刀劍擊打自身,讓血流出,全身傷痕累累。而在有些地區,則是用鐵鏈擊打自身。所有這些活動都伴隨著吟誦悼念先知家人的詩詞和對伍麥葉族人及一些圣門弟子的咒罵之詞。男男女女都哭泣哀號不止,并聲稱他們的伊瑪目說了:“誰為侯賽因哭泣和哀號,他必然得享天堂的回報。”凡是追求天堂者,都當為侯賽因哭泣和哀號。因此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大聲哭泣哀號,以顯示心中的憂傷,想借以獲得真主的喜悅?!
在某些海灣國家中,什葉派擊打自身的活動是男女分開的,而在像伊朗、阿聯酋和科威特,什葉派拍打自身的活動則是男女完全混雜在一起進行,他們中有人說:一個小伙子如在拍打自身的活動中認識一位姑娘,如果雙方結婚后,那這個女人必定是最好的妻子,真主會因為她對侯賽的熱愛而賜福于她。
最早,什葉派的這些聚會和慶祝活動都僅僅是一種習慣使然,還不是明確的宗教典禮。以前,僅僅是初期的什葉派中較為虔誠者,相互集會,給侯賽因誦讀古蘭經的開端章,祈求真主的慈憫。或者讓一名詩人,念誦悼念侯賽因的詩歌,表達對先知家人的慰問和哀悼之情。
在伊歷七世紀間,為侯賽因的死難而誦讀悼亡詩,已然成為阿舒拉日的固有傳統。而到了伊歷五世紀中葉,據伊本·焦茲的記載:阿舒拉日這一天,有人拍打自己的臉頰。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記錄說,有人在伊拉克阿舒拉紀念日拍打自己的臉部。
伊歷353年(公歷963年)的阿舒拉日,歷史上第一次記錄了巴格達特有的紀念活動——市場關閉、撕胸頓足的女人走在巴格達的各大街道上,面帶愁苦,披頭散發,她們撕扯自己的衣服,雙手拍打自己的臉頰,口中反復唱著哀悼的詩句。有些歷史學家指出,什葉派們還穿上黑色的衣服,到卡爾巴拉參觀侯賽因的墳墓。在卡爾巴拉,女人夜晚出來活動,男人則蓬頭跣足地在白天出來,以紀念伊瑪目侯賽因。
據伊本·焦茲說:布韋希王朝的穆阿茲·道萊曾經命令關閉市場,讓販賣果漿的人停工,讓飯店關門,把蓄水塔的水放干,然后在大街和道口上放置飲水設施,給參加紀念活動的口渴之人提供飲水。婦女們披頭散發,臉色愁苦,衣服撕破,雙手拍打臉頰,吟唱悼亡侯賽因烈士的歌詞走在大街上。
從歷史學家所記載的這些事件來看,布韋希王朝對伊拉克的統治時期是紀念侯賽因典禮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至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阿舒拉日紀念侯賽因的方式——在什葉派的紀念會上講述侯賽因生平歷史——則要追溯到伊歷十世紀(公歷十六世紀),當薩法維人成為伊朗的統治者,并以什葉派的信仰成為薩法維王朝的官方信仰。當時的薩法維人為什葉派進入印度、阿塞拜疆、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和西伯利亞地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紀念侯賽因的方式發展成為我們當下所熟知的形式,即在什葉派的集會活動中講述侯賽因的生平事跡,舉行游行活動。到了十八世紀,在伊朗則產生了把上述兩種紀念方式整合成為一種叫悼亡表演的紀念形式。
很快這種悼亡表演從伊拉克和伊朗蔓延到其他國家。穆格里茲在他的《歷史隨筆》中記錄了伊荷西迪人的悼亡詩歌,以及后來法蒂瑪王朝時期,在埃及愈演愈烈的悼亡活動。當時,法蒂瑪人停止買賣,關閉市場,當地居民匯集到各個胡同和市場,在烏姆·庫爾蘇太太和萊菲絲太太的墳墓哀號哭泣。
埃及的歐拜德亞執政時期的歷史向我們講述了法蒂瑪王朝時期,穆阿茲國王重視在公共場所舉辦悼亡侯賽因的活動。當時的女人們在晚上出門,參加悼亡活動,而男人們則在白天參加悼亡活動。
這些在埃及的悼亡活動都以官方組織的形式出現,法蒂瑪王朝于是把阿舒拉日的紀念活動定為法定節日。但是這個節日不同其他喜慶的節日,而是一個哀傷和哭泣的節日。在法蒂瑪王朝時期,每當阿舒拉日來臨,市場和商店便關閉,人們和那些吟誦詩歌的歌手們匯集到艾資哈爾清真寺,高聲呼喊,哀號哭泣,吟誦哀詩。到了法蒂瑪王朝晚期,侯賽因清真寺建成后,人們就匯集到侯賽因清真寺,而不再到艾資哈爾清真寺。
到了二十世界初,很多伊朗商人在阿拉伯和波斯地區之間從事商業,這些伊朗商人在阿舒拉日按照他們的特有方式舉辦紀念活動,并用波斯語表演和講述卡爾巴拉事件中侯賽因的被害過程,隨著奧斯曼土耳其人撤出對黎巴嫩的統治后,一名自1917年就在黎巴嫩從醫的伊朗人易卜拉欣·米爾扎大夫編寫了第一部以阿語表演的阿舒拉悼亡劇,該劇在日后成為阿拉伯地區阿舒拉日悼亡的經典劇目。
這就是當代什葉派在阿舒拉日哀號哭泣,擊打自身,拍擊臉頰的歷史淵源,我們不知道他們如此“血祭”是為侯賽因作為烈士得享天堂而哭泣呢?還是因為侯賽因成為樂園中青年人的楷模而哭泣?抑或是因為侯賽因獲得真主的悅納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