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阿拉伯國家工作多年的《環球時報》記者對當地乞丐印象深刻,為我們講述一段不為人所知的阿拉伯施舍文化。
見識過氣宇軒昂、不食嗟來之食的“雅乞”,也遇到過衣著講究、出其不意行乞的“業余乞丐”,這些乞討者及其生活狀態都真實地反映出阿拉伯民族的樂善好施,而這背后,則是阿拉伯世界獨特的施舍文化。
雅乞也可以很體面
除去海灣國家等石油富國,阿拉伯地區的經濟仍然處于欠發達狀態,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走在大街小巷,乞討者隨處可見。然而,這里的乞丐大多氣宇軒昂,完全沒有印象中那種窮困潦倒、饑寒交迫的窘態。他們衣著潔凈,談吐文雅。不靠歌曲演唱等才藝賺取行人的眼球,也不展示自己殘缺的身體或悲慘的身世來博得他人的憐憫。倘若人們自愿掏出腰包給予施舍,對方也定要用祝福的話還你善行。和國內一些地方對游客圍追堵截、成群結幫的乞討者相比,這樣的乞丐簡直可以稱得上雅乞了。
記者住所的附近就有這么一位雅乞,他的行頭很簡單——一條充當坐墊的毯子、一串念珠、一個接受施舍的鋁碗。每天早晨,雅乞來到一家服裝店門前坐定,接下來便開始閉著眼睛誦經。累了,睜開眼看看過往的車水馬龍,困了,索性就微微瞇上一覺。他衣著整潔,并沒有令人討厭的舉止,進出店家的客人大多都要對他點頭致意,甚至有些還會坐下來與之長談。就連店家也絲毫沒有要將其驅趕的意思,遇上刮風下雨天,還會專門給雅乞拿出一把傘來供其避雨。起初,記者還以為這位老人是德高望重的謝赫(阿拉伯國家對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稱),久而久之才發現,原來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乞丐。
業余乞丐要錢出其不意
不是只有坐在地上放著鋁碗的乞丐才可以行乞,普通人一樣也可以乞討。記者曾不止一次聽過國人講述這樣的遭遇:和一個新結識的阿拉伯朋友聊得正歡,對方突然伸出手來向你要錢,要錢的理由多種多樣——或是自己手頭拮據、或是代他人求助等,無不讓人難以拒絕。然而再看看對方雅致的衣著和體面的談吐,實在不能和拮據的生活聯系到一起,索性直接開口問對方原因,得到的答復竟然是:“你是外國人,應該比我有錢。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我一些錢,為什么不行呢?”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發生在記者自己身上——公寓住處的門衛有一次向記者請求施舍,記者拿出錢包掏錢的時候不巧把一張百元大鈔掉在了地上。門衛接過施舍之后指著地上的錢提醒撿拾,記者正要對他表達感謝,沒想到對方兩手一攤,說“這錢我也看到了,我們應該把它平分……”事后記者把這件事講與自己的阿拉伯同事聽,他竟然對門衛的做法表示理解,認為對方是急需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給予其需要。
阿拉伯獨特的施舍文化
看過《一千零一夜》的人都知道,樂善好施,是書中用來形容品德善良人物的高頻詞匯——出身貧寒卻接濟鄰里的阿拉丁,發家致富后不忘回饋鄉親的阿里巴巴,以及因樂善好施而頗受人們愛戴的辛巴達……事實上,樂善好施正是阿拉伯民族的美德之一。在阿拉伯國家,無論是書籍還是民諺,勸導鼓勵人們做善事的言行比比皆是。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這么一句話——“給別人他需要的,哪怕那是你唯一的駱駝。”
這一善行的背后是阿拉伯獨特的施舍文化,一方面,游牧生活方式為施舍文化的產生提供了搖籃。在古代,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生活方式以游牧為主,人們始終處于流動狀態,饑餓、患病與死亡是經常發生的事,人們逐漸養成了樂善好施、慷慨待客的習俗,以此來互相救助。另一方面,阿拉伯施舍文化又與其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在伊斯蘭文化中,人們所有的財產都是真主創造的,人只不過是在替真主暫時管理這些財物。所以人的尊嚴與財產多少并無關聯,乞討者一樣可以有尊嚴地得到施舍。同時,施舍還被認為是人們獲得全善的必要條件,而全善又是進入天國的必具條件。施舍與施主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最終命運聯結在一起,由此所組成的利益鏈,使虔誠的人們為求全善而終身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