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雙聯:轉作風,補短板,扶貧就像中醫看病,號不準脈,就下不準藥,治不好病。精準扶貧就是要號準脈,下準藥,治好病。
——王三運
【中國清真網綜合報道】作為一個欠發達省份,貧困地區在甘肅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短板效應仍然比較突出。“當前,我省的扶貧工作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扶貧方式粗放。”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針對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回顧甘肅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王三運表示:“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必須通過好的制度設計,把扶貧工作由‘大水漫灌’變成‘精準滴灌’,確保扶貧資源真正落實到貧困群眾的頭上。”
目前,正在該省開展的聯村聯戶(即雙聯)、為民富民行動就是這樣的一個制度設計,旨在探索精準扶貧,推進全面小康進程。
從2012年2月開始,甘肅省委領導班子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在全省組織開展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為主要內容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涉及宣傳政策、反映民意、促進發展、疏導情緒、強基固本、推廣典型等六大任務。
2013年6月,甘肅組織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核心是持續增加收入“一個核心”,落實好中央提出的不愁吃、不愁穿“兩個不愁”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個保障”,結合該省農村實際,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等“六大突破”,旨在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
兩年來,甘肅“雙聯”成效顯著,成為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助推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對雙聯行動給予高度評價。
據統計,兩年來甘肅各級聯村單位共為群眾辦實事54.3萬件,集中解決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學等一大批老大難問題。去年,58個貧困縣農民收入平均增速繼續高于全省水平,全省減少貧困人口140萬人,有兩個縣區整體脫貧。
王三運告訴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我們從一開始就樹立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這一行動取向,教育引導廣大干部沉下身子、邁開步子,住農家、干農活,結窮親、交窮友,聽群眾怎么說、問群眾怎么看、請教群眾怎么干。”
下一步,甘肅一方面將繼續抓住重點地區的突破,推動重點縣和重點村雙聯工作再上新臺階;同時,將在插花型貧困地區和城鎮貧困戶雙聯工作上,探索出一些務實管用的辦法和路子,讓所有的貧困群眾在雙聯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扶智換腦
《中國經濟周刊》:甘肅啟動“雙聯”行動以來,覆蓋面有多大,怎么樣切入農民的具體生活?
王三運:雙聯行動啟動之初,省、市、縣、鄉四級機關部門、單位、干部走下去,聯系58個貧困縣、8790個貧困村、40多萬特困戶。隨著行動深入開展,逐步由58個貧困縣延伸到全省86個縣市區,由農村延伸到城市貧困戶,形成大規模、全覆蓋、綜合性、常態化的工作局面。
現在,所有貧困村都有對口幫扶單位,所有貧困戶都有結對幫扶干部。雙聯干部不斷給農民群眾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宣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要求,鼓起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和勁頭。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那些依然貧窮的農民是一個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您去基層有什么發現?
王三運:原來農民群眾更多的是認為窮慣了,國家給一些補貼,不愁吃不愁穿,就有小富即安或者不富也安的心理狀態,但當他們發現鄰村、鄰縣甚至鄰省,人家過上更好的日子,就會去想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同樣的政策,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富得更快一些?
去年5月份,我去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調研,和村民談心,他們反映的情況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反映的多是計劃生育、村務公開等方面的訴求,現在是要求政府給他們更多的貸款,這方面的呼聲高了。
這說明雙聯使貧困農民接受更多政策幫助、獲得更多觀念啟迪,許多農民由“站著看、等著扶”變為“想法子、主動干”,進一步增強自我致富的信心,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精準攻堅
《中國經濟周刊》:您的聯系村之一北順村,近兩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王三運:2012年3月,我第一次去自己的雙聯聯系點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北順村,老黨員包家樹對我說:“村子最大問題是水、路等跟不上,全村有2000多畝山地,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大面積撂荒,急需修一條盤山道路,把荒廢土地重新利用起來。”
這兩年通過各雙聯單位齊心協力,幫助、組織村民把荒山荒坡經過土地整理后,變成5000畝高標準梯田,在當地的麥卜梁建成二級提灌工程,山旱地變成水澆地。去年下半年流轉出去2700畝,全部種上核桃樹。
村里人都說,別小看這滿山遍野雪窩窩里支棱著的細稈兒,要不了幾年,這可就是我們的“綠色銀行”,不但能成為村民一筆固定的收入,還能讓荒山披上綠裝。
北順村只是全省眾多雙聯村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雙聯讓扶貧資源得到更加高效公平的分配使用,更有效地實行精準扶貧。
《中國經濟周刊》:實行精準扶貧,對于解決甘肅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如何做到通過雙聯讓扶貧資源高效配置呢?
王三運:所謂高效,就是扶貧措施要有針對性、時效性,要個性化,具體實施中注重遠謀近施。
遠謀即立足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雙聯單位認真對照全面小康六大類23項統計監測指標,緊盯5年脫貧、8年小康的節點要求,集中精力幫助聯系縣和貧困村修訂完善奔小康規劃,雙聯干部為貧困戶量身定做脫貧計劃和幫扶措施,扶貧個性化措施更能適應基層實際,貼近經濟薄弱地區和貧困農戶的真實意愿。
近施就是先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事難事幫起,提出“三個絕不能”的基本要求,絕不能讓一個家庭因貧困而生活不下去,絕不能讓一個兒童因貧困而失學,絕不能讓一個人因貧困而看不起病,用緊急救助的辦法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存權益。
行動中還采取圖表式管理模式,市縣鄉村逐級建立扶貧臺賬,特別是鄉村兩級對扶貧對象登記造冊,列清致貧原因、幫扶人員、致富措施、脫貧時限,這樣對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目了然,怎么幫心中有數。
《中國經濟周刊》:如何做到通過雙聯讓扶貧資源實現公平配置,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脫貧奔小康的機會呢?
王三運:所謂公平,就是扶貧資源主要用于提升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能力,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更加均等地享有扶貧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有“三件事要做實:一是發展生產要實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這三件事其實都涉及到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問題。
雙聯行動中,我們推動落實鄉村公路建設、公共衛生室和文化活動室、“兩委”辦公服務場所、村級商貿綜合服務社等“八個全覆蓋”,以及農村危房改造、村內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貧困村0~3歲的兒童捐贈營養包等“五件實事”,突出改善貧困村發展條件,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
舉個例子,現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農村的道路、飲水安全等問題早已解決,但在甘肅,還有相當多的地方沒有解決吃水、行路等問題。雙聯單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快通村道路、村內道路硬化和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通過兩年的努力,農村特別是貧困村的交通基礎設施、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北順村就是一個典型。這項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已有好的勢頭,在過去的基礎上又有新的變化,群眾非常滿意。
源頭“造血”
《中國經濟周刊》:通過雙聯,廣大干部進村進戶,對貧困地區的真實情況有了深入了解,他們采取了什么具體措施來從源頭上幫助農民脫貧?
王三運:扶貧就像中醫看病,號不準脈,就下不準藥,治不好病。精準扶貧就是要號準脈,下準藥,治好病。各級雙聯單位和雙聯干部對每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戶的困難和優勢都心中有數,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唱拿手戲、打優勢牌,逐步提高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讓他們真正種上“搖錢樹”、養上“下蛋雞”,依靠自身力量治愈貧困頑疾。
現在我們有這樣一個共識,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的發展還是有問題的。
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去年雙聯行動開展“產業培育增收年”活動,提出“三個一”工程,要求每個聯系村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聯系戶找到一條致富門路,每個農村勞動力掌握一門致富技能。雙聯干部圍繞“三個一”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推廣良種良法,組建專業協會,強化信息服務,貧困地區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和勞務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我的另一個聯系點會寧縣鐘家岔村,自行動開展至今,發展肉羊養殖大戶200多戶,創辦中性筆制造廠、印刷廠,正在加快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園。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2280元提高到2012年的4568元,翻了一番,去年達到8000元。
2013年我們的平涼市靜寧縣很多果農人均蘋果收入達到一萬多元,說明只要路子找準,就這一個路子足以使群眾的腰包在短期內鼓起來。
從面上講,2013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108元、增長13.3%,貧困面下降6.7個百分點。可以說,雙聯讓群眾收入越來越高,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中國經濟周刊》:貧困地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瓶頸是金融輸血嚴重不足。在雙聯行動中,甘肅面向貧困農村推出了什么金融扶貧政策?
王三運:一般來講,越是貧困地區,越是金融盲區。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基礎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農民貸款難、貸款貴,沒有發展的本錢。
在入戶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感到大多數農民有致富的路子、致富的能力以及致富的經驗,但是有時候苦于貸不了款,無法進行規模經營,只能小打小鬧,怎么辦?
在雙聯行動中,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調整財政惠農方向,改變以往財政資金簡單給予的方式,省財政拿出8億元,在58個貧困縣成立擔保公司,農民凡是有貸款愿望的,絕大部分都能夠得到貸款;另一方面,發揮銀行金融扶貧主渠道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參與“造血”,婦女小額擔保貸款、中和農信貸款、農耕文明貸款規模不斷擴大,融資擔保機構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農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融資方式逐步推開,牛羊蔬菜產業貸款、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建房貸款啟動實施。
兩年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00多億元,其中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的雙聯惠農貸款發放額度達67.7億元、受益農戶達10萬多戶,我們還與國家開發銀行達成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合作協議,涉及資金總額800億元。
這些金融支撐,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對于剛要起步的貧困戶可謂是 “雪中送炭”,對緩解扶貧瓶頸制約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現在,很多貧困村、貧困戶都貸了款,大家根據各地特色和優勢,有搞蔬菜種植的,有搞畜牧養殖的,各地的特色優勢產業隨之發展起來。
可以說,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是雙聯行動的最突出亮點,是雙聯行動啟動以來的一個最大、最有效、最受農民歡迎的重大創新,為真正破解農村發展的瓶頸制約找到有效途徑,為解決全國農村發展面臨金融服務不足這一普遍性難題提供寶貴的經驗。
《中國經濟周刊》:解決一個地方的貧困問題需要更加廣闊的社會力量來參與。甘肅省在雙聯行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呢?
王三運:解決貧困問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向省內外社會各界發出倡議,動員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雙聯行動,初步形成黨政主導、群眾參與、社會助推的雙聯工作格局。
如蘭州軍區機關135名領導干部主動聯系貧困村開展幫扶,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全省五級8萬多名各級人大代表開展“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省政協積極開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活動。
同時,我們也探索“東部帶西部、先富幫后富,縣村結對、同奔小康”的扶貧新路子,目前已經有來自福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等省份的103家企事業單位與我省56個片區縣結成幫扶對子。
比如,通過牽線搭橋,我原來工作過的福建省南安市與我省天水市武山縣締結為友好交流合作市縣,南安市蓉中村與武山縣北順村、會寧縣鐘岔村結對,簽訂共建協議。
當時我給蓉中村書記李振生說,你們要來幫,我就提四點建議:
一是換腦,幫助我們科學規劃發展思路,把你們的好經驗、好做法,尤其是當年發展剛起步時村民碰到的問題,特別是思想上的問題、觀念上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把這個經驗介紹給我們的廣大群眾。
二是育種,在我們的農民群眾中選擇培植一批有文化、很年輕,能夠很快地接受發達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的骨干,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造血,不光是給點好處、送點溫暖,更多地是考慮生產怎么發展、增收怎么去做,幫助農民增強致富的本領,找到致富的路子。
四是夯基,就是幫助村級組織提高戰斗力。可以說換腦、育種、造血和夯基四位一體地協調推進,成效十分顯著。
促轉作風
《中國經濟周刊》:您曾提出,雙聯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強基固本,即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并促進村級組織由辦公向綜合服務轉型。這一方面進展如何?
王三運:充滿活力的基層黨組織是實行精準扶貧的有力保障。雙聯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強基固本,幫助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健全組織體系,完善工作制度,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從而更好地發揮黨組織在扶貧攻堅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在基層,一般都是“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黨員干部表現好了,黨的形象就樹起來了;黨的形象樹立得好了,群眾就愿意聽你的、跟你走,開展扶貧工作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雙聯單位和村組織一起想辦法,沒有活動場所的興建活動場所,活動場所不達標、不配套的盡力幫助完善。現在,我們的村級黨組織有地方辦公,黨員有地方活動,組織生活逐漸步入正軌,為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創造了必要條件。
下一步,還要在全省雙聯村推廣武山縣集村“兩委”辦公與便民服務為一體的“8+2”多功能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模式,促進村級組織陣地以辦公為主向以綜合服務為主轉變。
《中國經濟周刊》:據了解,雙聯讓千萬干部再一次“上山下鄉”,再一次腳踏實地地叩問貧困的大地,實現了接地氣,轉作風。這方面效果如何?
王三運:精準扶貧靠誰來干?歸根結底,還是靠我們的黨員干部。
在雙聯實踐中,干部通過行動增強了幫助群眾擺脫貧困、幫助農村加快發展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水平。我們要求他們每年都要到聯系戶家里去,帶著一種強烈的愿望,力所能及地協調幫助解決聯系戶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同群眾增進感情的過程。
去年各聯村單位為聯系村化解農村糾紛10.3萬件,有效地維護了基層和諧穩定。省里還選派2059名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貧困村和后進村擔任黨組織負責人。雙聯行動對干部作風的轉變、干群關系的密切作用是很大的。(作者:包銳 李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