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拉至大(九遍),一切贊頌全歸安拉——化育眾世界的主,他派遣眾先知以引導世人走向光明,他派遣最后的使者穆罕默德以全美我們的宗教,成全他對我們的恩典,他選擇伊斯蘭為我們的宗教。愿安拉賜福眾先知的封印——穆罕默德,及其家屬與弟子們。
穆斯林兄弟們!一年一度的宰牲節是全世界穆斯林最隆重的節日,準哈志今日將完成神圣的功課而成為真正的哈志。沒有去朝覲的穆斯林則在家中慶祝節日,有能力者將履行宰牲義務。伊斯蘭的法定節日有兩個,開齋節和宰牲節。世界上幾乎每個節日都來源于宗教慶典,許多節日的宗教意義已不復存在,而伊斯蘭兩大節日的宗教意義和宗教氣氛依然如初,這是安拉的保護。
大家都知道,這個節日與朝覲有著聯系,朝覲功課中的許多環節都與緬懷易卜拉欣先知及其家人有關。今日我們聚集在一起,也要緬懷這位先知,記念他的事跡。讓我們回到這位偉大先知的時代,重溫他們一家人順從安拉的一幕幕場景。
我們首先談談為什么伊斯蘭要紀念古代的先知?因為在伊斯蘭看來,伊斯蘭的使命從安拉造人之始就已經開始了,雖經歷千秋萬代,其主體精神亙古不變。封印大圣穆罕默德帶來的只是新的法律和法規,而在信仰上依然繼承易卜拉欣帶來的認主獨一論,穆罕默德的使命是易卜拉欣使命的延續、更新和全美。
這個偉大節日被稱為“古爾邦節”、“宰牲節”,中國穆斯林還稱之為“忠孝節”。“古爾邦”原義為“親近”、“接近”,取自“接近安拉”之意,“宰牲節”取自節日宰牲之意,“忠孝節”取自易卜拉欣忠于安拉,伊斯瑪儀孝順父親之意。下面我們講講節日的來歷及其意義。
易卜拉欣圣人夢到安拉讓其宰殺自己的兒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他長大成人能養家糊口的時候,他說:‘我的小兒子啊!我確已夢見我宰你為犧牲。你考慮一下!你究竟有什么意見?’他說:‘我的父親啊!請你執行你所奉的命令吧!如果安拉意欲,你將發現我是堅韌的。’”(37:102)
這是《古蘭經》中的大概介紹,圣史中提到其中的一些細節。我們現在談談故事的細節和訓誡:
當先知夢到安拉命令他宰自己的兒子獻祭的時候,先知的夢境是真實的,他沒有絲毫的猶豫,決定執行安拉的命令。而此時,惡魔出現了,他蠱惑先知說:“你就一個兒子,僅僅因為一個夢就要宰掉他嗎 ?”易卜拉欣知道這是惡魔的伎倆,就用石塊擊走惡魔。惡魔的計謀沒有得逞,便流竄到圣妻哈哲勒太太那里,說:“你怎能容忍你的丈夫宰殺你心愛的兒子呢?”哈哲勒也識破了惡魔的伎倆,就撿起石塊砸向惡魔。后來惡魔就來到伊斯瑪儀身邊,蠱惑他,陰謀同樣被伊斯瑪儀識破,伊斯瑪儀也撿起石塊向惡魔砸去。這是今天朝覲中射石的來歷。從這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易卜拉欣圣人一家三口對安拉的忠誠,以及他們對惡魔的憎恨。反觀現今的生活,有多少惡魔在阻擋我們履行安拉的命令,而我們都沒有堅決地向它們說“不”,而是一味地遷就這些惡魔,給他們讓步,致使多少人以年輕為借口推遲拜功?多少人以工作繁忙為理由推遲拜功?多少人以沒車沒房為托辭而忽視天課及施舍?多少人信奉“生命苦短,及時行樂”而把安拉的訓誡拋之腦后?多少人……心魔在做怪,什么時候把心魔驅逐出我們的內心,教門就進入我們的內心了。
當易卜拉欣圣人宰自己兒子的時候,伊斯瑪儀說:“父親啊,你把繩子綁緊,以免我疼痛難忍而亂動,你把你的衣服撩開,以免我的血飛濺到你的衣服上,我的母親看到血跡而傷心,你把刀子磨利,以使我容易離世,你回到家的時候,給我的母親帶去我的祝安。”我們在這個細節中看到身為人子的伊斯瑪儀是怎樣支持父親履行安拉的命令的。伊斯瑪儀的話句句打動人心,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的形象得以完美展現,他不但考慮幫助父親完成義務,而且當父親宰殺自己的時候還不忘記自己的母親——以免母親傷心,并給她捎去自己的祝安,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希望母親服從安拉的命令,喜悅安拉的定然。如此善解人意的兒子,如此溫馨的話,都沒有動搖慈父殺子獻祭的決心,易卜拉欣圣人的信仰可見一斑。一個慈父能為獲得養主的喜悅,實現養主的命令而堅決要宰掉自己的愛子,世間有幾人能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當安拉的教門需要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義無反顧,為教門拋棄自己的一切呢?當然,故事的結局令人皆大歡喜,安拉沒有讓血腥的場面上演,而是用一只羊替代了伊斯瑪儀,這一點我們稍后會談到。易卜拉欣先知那種為主甘愿舍棄兒子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安拉沒有命令我們為他而宰殺自己的兒子,今日我們以一只羊來替代故事中的“兒子”,盡管這已不是沉重的負擔,但是,惡魔和我們的欲望還是會阻撓我們,把許許多多的問題灌進我們的頭腦:宰牲值得嗎?有意義嗎?自己宰牲讓別人吃肉不是傻了嗎?……我們對物質的貪戀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欲望總是牽著我們的鼻子,占有欲慫恿著我們,要擁有,不要付出和舍棄。漢語詞匯“舍得”告訴我們,沒有“舍”就沒有“得”。我們不放棄一部分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得不到一些更可貴的東西,更何況我們的宗教命令我們舍棄的無非是一些身外之物。感謝安拉今日他沒有用我們的兒子來考驗我們,而只是用一只羊來檢驗我們對他的忠誠。
當易卜拉欣圣人動刀宰伊斯瑪儀的時候,早已磨的鋒利的刀不聽使喚,卷刃了,易卜拉欣圣人再次磨刀,再次宰殺,刀還是不起作用。最后天使帶來了一只羊來代替伊斯瑪儀。安拉的大能在此顯現,他是“因”的創造者,是“果”的創造者,也是因果規律的創造者。當他意欲一件事情的時候,對它說有,就有了。易卜拉欣圣人對安拉的堅定信仰決定了這個故事的喜劇結尾,因為安拉不會讓他宰了自己的愛子,對他這只是一個考驗。至此,我們腦海中對安拉和易卜拉欣圣人的起初印象——殘忍,就蕩然無存了,安拉禁止人濫殺無辜更何況讓人宰殺自己的兒子呢?安拉的道路是愛,安拉沒有讓流血成為故事的結局,而是讓愛和憐憫成為人類的道路。
愿安拉以偉大的《古蘭經》賜福我和你們,使我們大家受益于天經的啟示和教誨。祈望主饒恕我和你們所犯的罪過,向安拉懺悔吧!安拉是至恕至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