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園十九號的故事
來源:
時間:2012-05-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回憶往事或許可以稱之為老人的標志性特征了。進入花甲之年的我也無法躲避對往事的回憶,尤其是父親歸真之后的十年。那些原本細碎、殘破甚至已經模糊、褪色的記憶突然像錢塘江大潮一樣如約而來。潮水過后江岸河堤上留下了無數令我回味和感恩的珍寶,如星光般的在眼前閃爍。也正是在這十年里,我用心的撿拾著那些僅屬于我們家族的故事情節、生活片段,將它們剪輯成“中關園十九號的故事”。它記錄著我們一家的親情、友誼和我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也記錄著一個女兒眼中的父親、母親真實、平淡的生活卻偉拔不凡的精神風貌。十年,我覺得父親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他用生命的余暉繼續照耀著我們信仰的前程。
父親作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我想對教育的領域應該是很有心得。在崇尚教育的今天,很多有文化、沒文化的家長都一邊高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邊拼命的掏腰包給孩子報班、惡補。相比之下,生活在北大這樣一個教育氛圍十分濃厚的圈子里,身邊又有一位教學態度十分嚴謹的先生,我們、起碼是我卻沒有感到這種咄咄逼人的競爭壓力。父親很善于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我們,這首先也得益于我們擁有一個大姐在前面領跑。其實自打我記事,大姐就在學校寄宿,加上十幾歲的年齡跨度,我們之間的交流基本屬于枯竭狀態,但大姐學習上的自覺、自律、勤奮、刻苦,不僅被記錄在成績單上,而且也體現在成功的從高中到大學的跨越之上。父親常夸大姐有出息,無形中大姐也就成了眾兄弟姐妹超越的目標。榜樣就是身邊最熟悉的人,就像跑步時追趕前邊的人,讓人總是充滿了成功的希望和奮斗的勇氣,我想這不能不是父親藝術性的激勵手段。
其實人這一生會為自己制定很多目標,這是因為人生會有不同的階段性。這很像田徑項目中的跨欄運動,當你跨過第一道欄時,后面還有第二道,第三道甚至更多的欄等著你跨越,這是人生目標的層次性特點。但人生目標的基點高低不同也是一種特性,起點的高低一般都是因人、因地、因時而宜,有很大的區別和伸縮性。我上小學的同年大姐走進大學的校門,現在想起來父親一開始就給我制定了很高的起點和跨度,當然這充分體現了父親的自信和對每一個孩子的高度信任。他常常跟母親說,只要孩子們能考上大學,不管再難也要供。應該說父親不僅對我們寄予了厚望,也早早就有了吃苦作難的心理準備,五塊錢的學費,對一個家庭構不成壓力和重負,但五塊錢乘以七,就像一座山一樣沉重和可怕,更何況大學的學費遠遠不止五塊錢。
記得我去十九中報到的第一天,與我同行的母親事前已瞞著我跟父親商量好向學校申請緩交入學第一期學費,不過看到班里大部分同學家長都為孩子交了這五塊錢,母親臨時改變了主意。后來我聽母親跟父親說,咱們咬咬呀就過去了,不要讓孩子因為五塊錢的學費而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這種心理陰影對孩子是一種殘酷的折磨。直到我的孩子也上了學,我必須面對日漸攀升的各種收費,才讀懂了“咬咬牙”是什么意思,是一種怎樣的付出。相信父親和母親都盼望著我們像大姐一樣能接受高等教育、學有所成,雖然文化革命的狂瀾摧毀了十七年剛剛搭建的中國教育的基石,我們也因此而沒能圓了父親母親的夢,但追逐榜樣、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精神卻深深的植根于我們的心中。
平時父親有自己的教學任務,所以對我們的學習并不過問,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當寬松的學習環境。但是到了假期,父親例行要給我們追加一份作業,那就是寫毛筆字。初學的寫大楷,第二年就要改寫小楷了,所以頭一年實際就是要求初學者必須盡快的掌握軟筆的書寫技巧,這對于握慣了硬鉛筆的小學生來說的確是個難題。從一種習慣轉換到適應另一種書寫方法,雖然中間只需一個“練”字,但卻沒有坦途也沒有捷徑。
父親并不為我們限定臨摹的字帖,而是讓我們在顏、柳兩家中自選。顏真卿的字風骨清秀飄逸,而柳公權的體則運道更加遒勁有力,一般女孩子都喜歡臨顏,我和二姐、三姐卻對寫柳情有獨鐘。哥哥和大姐各選擇了什么體我不得而知,不過大姐一手娟秀的小字卻處處都有顏公的神韻。
寫毛筆字講究的是氣定神清,所以寫字之前父親總是要求我們先慢慢的研墨,盡管那個時候買瓶墨汁并不需要破費幾角錢。父親說就是要在研墨的這段時間把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一開始我們的心總是張揚的難以駕馭,所以常常把一方墨磨成了翹著辮子的跛足,父親說都有這么一個過程,并不責備什么,等到我們把墨磨平和了,心也就有了歸宿。幾個孩子同時練字,需要大量的紙張,父親教我們把用過的本子裝訂起來,在鉛筆字或鋼筆字上套寫濃濃的墨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節約環保型的綜合利用,但那個時候大家都明白是為了節省開支。這些二次利用的本子上記錄著我們從涂鴉的稚嫩到流暢運筆的歷練之路,在姐仨里,要屬三姐的字最漂亮、最出采了。我們知道父親從沒打算把孩子培養成書法的名家,而只是讓我們都能寫出一手的好字,其實更深的道理父親沒說,但長大之后的我們都明白了寫字與做人的相通之處。寫字要一筆一劃、橫平豎直,做人也要中規中矩、張馳有度。俗話說“見字如見人”應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再去重新審視父親給我們加的這門功課,就不僅僅是練毛筆字這么單一和淺薄了。
從上小學起,父親要求我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一開始從最簡單的倒垃圾起步。那時我很興奮,因為在此之前哥哥姐姐每個人都有一份屬于自己份內的工作,只有我因為年齡未達標還在圈子外邊終日彷徨、無所事事。渴望為家庭出一份微薄之力應該正是父親母親意欲培養我們的責任感。那個年代曾經流傳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道德觀,家庭是社會的小縮影,一個不愿為家人付出愛的人,也別指望他能為社會為人人的付出,父親把責任感這樣一個大課題,細化到家務勞動中的一件件小事,在教育我們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家務勞動也是分工明確的,比如我和三姐當時最小平時就輪流負責倒垃圾;三哥和二姐有的負責擦桌子,有的負責洗碗;大哥二哥主要幫父親整理園子里種的莊稼、蔬菜,參與和維護園子的基本建設項目。每逢年節家里改善生活吃餃子,我跟三姐負責剁白菜,大姐、二姐幫助母親包餃子,大家的積極參與不僅減輕了母親的勞動強度,而且構建出一種和諧有序的祥和氛圍。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參與的項目也在增多,這個環節很重要,它讓我們了解到自我的成長空間。升入高年級時,我們的衣服不再麻煩母親動手,不但自己動手洗干凈,而且將晾干的衣服一件件疊出褲線,整齊的擺放在簡易的衣櫥里,這種有序的生活習慣讓很多同學都羨慕,當然只有我們才知道有序的生活是父親母親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細心調教出來的。
上初中時,我和三姐都學會了基本的作飯技能,三姐甚至可以抄著大勺炒菜。其實根本想象不到一年后我們就被毛主席大手一揮,發配到了完全陌生的艱苦地帶。我想父親母親也未必料到形勢的變化莫測,但是他們防患于未然的勞動、創造、積累和意志品質教育,讓我們在思想和生活的荒漠中,像一棵棵紅柳一樣堅強的生存著,在春風和細雨的呼喚中抽出成長的新枝綠葉,勇敢的綻放著堅強與美麗,這應該才是教育所體現的意義和作用吧。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財本領,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來自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教育理念,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媒體刻意的誤導。換個更客觀的說法,我們成長的年代因為普遍的低收入和由此造成的貧困現狀,大人的精打細算尚且度日為艱,哪有閑錢讓孩子來糟踐呢。甚至二十年后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對這個西方泊來的教育觀念雖然持贊同意見,卻仍然難以付諸行動,說到底還是一個“窮”字在作怪。幸運的是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卻因為父親母親的遠見卓識,而對理財有了親身的體驗。
升入高年級之后,我每月有了五毛錢的月份子。五毛錢那時對我來說就是一筆不菲的財產,最重要的是怎么花這五毛錢,父母絕不干預。你可以一下子就揮霍一空,充一回大款;也可以細水長流,精打細算;可以買零嘴,也可以買小人書,如果有心積少成多買個成用的大件什么的也行,還可以委托母親代為保存,甚至存到服務社里,我感覺一下子就擁有了一種至高的權力,有一種長大了的自豪與驕傲。在此之前,特別羨慕哥哥姐姐,尤其是上了高中的二哥聽說月份子錢長到了兩塊。當然二哥的錢幾乎全部投資在集郵的愛好中,他的月份子很快就置換成最新版的郵票聯張,或者稀有的絕版,幾十年過去了,二哥的郵票投資應該是最成功的案例。三哥的錢屬于技術投資,那些年他最熱衷于的事業除了學習之外就是鼓搗半導體。每次我們結伴去海淀玩,總會一頭扎進舊貨市場的無線電元件堆里,那些在我的眼里分不出彼此的小管件,三哥都能準確的叫出它們的工業名稱,偶爾有特殊的發現,就會以低廉的價格買進,然后回家對那個自制的半成品小盒盒進行改裝。半導體的發明權不屬于三哥,但在我們家他是第一個成功者,當然這得感謝大哥、二哥的中途放棄和前期攻關,應該說三哥的成功是哥兒仨的共同努力,因為他聰明的選擇了踩在大哥二哥的肩膀上出發。
我不可能知道他們最初擁有這種權力時是如何行使的,包括我的姐姐們。我只知道前六個月自己都在瘋狂的尋找花錢的感覺,什么山楂片、黑棗、杏干、酸棗面、二分一支的冰棍……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力圖把五毛錢的經濟作用交換值發揮到最大。有的時候抵擋不住食品的誘惑甚至要向三姐借貸,出現透支,第二個月扣除借貸常常是所剩無幾。現在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學習理財必須經歷的過程和付出的代價,直到一年之后,我才學會了理性的消費。
說心里話,童年的生活雖然艱辛,但父親母親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著我們的身體發育需求,除了一日三餐的保證之外,每天還有一塊硬球糖的恩賜;家里種的那架葡萄,每年奉獻出幾十斤的果實;夏天父親母親常常買回一毛錢一堆的西紅柿,加工成果肉或果汁,偶爾還有一兩個西瓜供全家人打牙祭,跟眾多的同齡人相比,我是幸福的。當然從欲望的要求講,人可能永遠也不會滿足,但是這不意味著就必須用更多的錢去鋪平欲望之路。我想父母的不干預正是讓我們自覺的學會克制欲望,當然我也必須要感謝我的哥哥姐姐們,因為他們的投資意識不可避免的對我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從六年級開始,我把每月的五毛錢委托母親代管,半年之后在母親的陪伴下,我用這筆錢從商店里買回了有生以來穿的第一雙尼龍襪,后來上了中學,我又用積儲的錢買了一件塑料雨衣。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應該買什么,不應該買什么,錢要花在刀刃上。從小時候的投資選擇其實也暗喻著你的命運和你駕馭命運的能力,在外人眼里我一生都收入不高,過著清貧的日子,但就是因為善于把有數的收入做到最大化的提升和增值,日子里充滿了富足和感恩。父母的這種理財教育被我延續到女兒的身上,這對她選擇財會專業學習進修有著直接的影響,相信那段近似游戲的早期實踐對她的一生都會有所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