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兵是個好兵,入伍8個月當上班長,1年半當上代理排長,被全團公認為干部預提對象……
他,退伍不褪色,帶領村民創業致富,村年收入達到1.3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他,就是優秀退伍軍人、“山東省鄉村建設帶頭之星”、“濟南市道德模范先進個人”、“民兵預備役基層建設標兵”、山東省章丘市埠村街道楊家巷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有偉。
心系軍營 摸爬滾打樣樣行
1986年12月,楊有偉應征入伍,成為駐河南某部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從當兵的第一天起,他就為自己定下目標——— 入黨、當“官”、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每天早上,為能搶到掃帚打掃連隊的衛生,他總是第一個起床,蹲在放工具的庫房門前等候,只要庫房門一開,他就第一個拿到掃帚把全連的衛生責任區域打掃得干干凈凈。在訓練場上,楊有偉像個小老虎,摸爬滾打樣樣都行。
就這樣,入伍8個月他就當上班長,一年半后成為代理排長。正當他向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步一個腳印邁進時,1990年初,家庭突遭變故,母親因病去世,家里14歲的弟弟和16歲的妹妹無人照料。面對這種情況,熱愛軍營的楊有偉作出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 含淚脫下軍裝,退伍回家。
心系家鄉 退伍不褪色,地方顯身手
回到家鄉,楊有偉當上了一名合同制工人。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他年年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后來當上了城管科科長,所負責的街道被他管理得井然有序,多次被評為全市文明街道場所,他的能力水平也初露鋒芒。
在群眾的眼里,不管誰家有困難,他都主動幫一把。一些事別人干不了,他去干準行。1993年11月,楊有偉終于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4月,全國村委會進行了第一次直選,楊家巷村一些鄉親們對他說:“有偉呀,你別在鎮上管街道了,回來領著大家一起干吧。”結果,那屆選舉,楊有偉全票當選楊家巷村村委會主任。
心系群眾 創業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十幾年前的楊家巷,還是個臟亂差的落后村,村里大多是土坯房,村民家里養著牛羊,街上蒼蠅滿天飛。如今,一排排農民公寓樓整齊劃一,寬敞氣派;商業一條街、美食一條街店鋪林立,顧客盈門;村內所有街道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富裕起來的村民個個開著自家的小轎車出出進進……
是什么原因使楊家巷村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家巷村村民的回答一語中的:“我們有一個好當家人——— 楊有偉!”
2004年年底,楊有偉自己籌措資金100余萬元收購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環保煤矸石磚廠,而后大膽管理。兩個月后,磚廠的產量、質量明顯提升,經營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村民紛紛入股。一次成功嘗到甜頭后,楊有偉又接連盤活了村辦煤礦、電纜廠、樹脂廠等多處企業,徹底解決了原企業產權不明、投入不足等弊端。改制后,各企業紛紛進行技改投入,企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民營工業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在改制的同時,楊有偉積極實施商業富民戰略,充分發揮楊家巷是街道政府駐地的地域優勢,沿街建設商住樓房100余座,為群眾發展第三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僅在美食街、商業街經營的回民個體戶就有120多戶,全村有200多戶群眾通過第三產業經營實現了家庭增收。去年,楊家巷村實現產值1.3億元,完成利稅19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建成樓房36棟,村民樓房入住率達到100%。
心系團結 促進“回漢一家親”
楊家巷村是個回民聚居村,又地處埠東、埠西村兩個漢民村中間,日常生活生產經營與漢族同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2004年,楊有偉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充分發揮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優勢,帶領村民“以城市化為目標”對楊家巷村進行舊村改造,先后投資1.2億元,建設了公寓樓10萬平方米,入住718戶,實現了全村樓房化。投資200多萬元,建成高配套、高標準1000平方米教學樓一棟及村衛生所、健身娛樂廣場,維修清真寺。硬化道路20000平方米,安裝高標準路燈48盞。投資60萬元,解決了村民生活及企業生產用水問題。
看著楊家巷村的男女老少都住進寬敞明亮、環境幽雅的樓房,鄰村的村民都很羨慕。一些漢族群眾試探性地問:“楊書記,能不能也讓我們到楊家巷住”“回漢一家,民族團結,不能光掛在嘴皮子上,得落實到行動上。漢族群眾來我們村住,不正是民族團結的最好體現嗎?”了解這一情況后,楊有偉立即召集全村人開會,他的提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擁護。
目前,有63戶漢族群眾搬進楊家巷,兩個民族的群眾和睦共處。因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工作突出,2009年3月,他被任命為埠村街道辦事處回民管區的黨總支部書記,對楊家巷和大冶兩個回民村實行統一管理。
心系國防 基層武裝的“一線排頭兵”
近年來,在楊家巷村,“當兵熱”始終是股熱潮,這究竟是為什么?擔任支部書記兼民兵指導員的楊有偉自有高招。
“絕不能虧待對國家國防事業作出貢獻的人。”這是楊有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不僅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部隊去,凡是從楊家巷出去的義務兵,在待遇上提高標準,每年優待金不低于10000元,逢年過節另有慰問,每年補助不少于兩萬多,比正常在家上班的工資都高。另外,凡是從楊家巷村出去回來的復轉軍人,被優先安置在村里效益最好的礦業集團,村里選舉兩委班子,當過兵的優先當選。
有這些優厚待遇,楊家巷村的適齡青年沒有不愿意當兵的。楊有偉也經常自豪地說:“我們村的兵,沒有征不起來的。”在平時生活中,他照顧軍烈屬比自己的親人還親。據不完全統計,從2002年開展擁軍工作至今,他慰問部隊共計花費100余萬元。
談起創業之初的艱辛,楊有偉總是那句話:“楊家巷的百姓是我的衣食父母,這難那難,心里裝著老百姓就不難!”他經常告訴身邊人:“和平時期時刻不能忘記戰爭,如果是在戰爭中我犧牲了,一定要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上;如果在經濟建設中我累死了,一定要把我埋在楊家巷村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