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教授、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所長丁士仁教授最近在整理中國伊斯蘭文獻時偶爾發現了一部迄今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古蘭經》通譯本,由甘肅蘭州市的兩位阿訇于清宣統年間用小經完成。
伊斯蘭傳入中國有1300多年,《古蘭經》的漢語翻譯遲遲沒有進行,明清時期的穆斯林大學們出于認真、謹慎,怕誤譯,而沒有翻譯《古蘭經》。清末,著名學者馬德新嘗試通譯《古蘭經》,但據說只完成了20卷《寶命真經直解》,大多失于戰火,僅存5卷。已知最早《古蘭經》漢譯本于20世紀20年代面世,漢族學者鐵錚的《可蘭經》于1927年出版發行;接著,漢族學者姬覺彌的《漢譯古蘭經》于1931年發行;穆斯林學者王靜齋阿訇的《古蘭經譯介》(甲本)于1932年出版。中國小經《古蘭經》譯本,已知的有馬振武阿訇的《經堂語古蘭經》(漢語和小經對照)。馬振武阿訇于1979年著手翻譯,1994年完成。
丁士仁認為,現今發現的這個譯本,由兩位譯者于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翻譯,民國元年齋月的第三個主麻日譯完的《古蘭經》30卷,時間約1912年。據此推斷,本譯本當數我國第一部《古蘭經》通譯本,無論在中國或以小經的形式,都是國內第一。
兩位譯者均屬蘭州人,一位是家住新關的伊卜拉黑默阿訇,他在皋蘭山開學;另一位是家住南稍門(南關)的奧拜頓拉阿訇,在南稍門寺教學。兩位中一位姓沙,一位姓馬。沙阿訇可能是家住新關的伊卜拉黑默阿訇,馬阿訇可能就是南稍門的奧拜頓拉阿訇。兩位生卒年月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據譯本的阿拉伯語前言中個別句子推斷,伊卜拉黑默阿訇在民國元年(1912年)時至少有50歲。譯文的特點是,濃重的蘭州方言,標準的經堂語。譯本的考證和研究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