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真主在《古蘭經》說:“我派遣你只是為了賜憫全人類。”
真主又說:“凡培養自己的靈性者必定成功;反殘害自己的靈性者必定失敗。”
真主又說:“安拉造化了生命,造化了死亡,就是為了考驗世人,看誰的工作更完美。”
先知穆圣也說:“我的使命就是為了完善人類的道德。”
為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推進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近日,山東省委宣傳部發布了《公民基本道德行為四十則》這是我省實施“四德工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善德、個人品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進一步提高公民基本道德素質,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程度,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與我們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是異曲同工的,我們伊斯蘭教界對此堅決擁護,并積極學習,踐行。
朋友們!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日益呈現多元化,一體化趨勢,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處于發展轉型期,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決戰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由于受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影響,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受到強烈沖擊,致使有些人不思進取,安于享樂,從而產生了信仰危機,道德倫理觀念下滑,誠實缺失,不忠不孝的現象,個別人物欲橫流,良知泯滅,坑蒙拐騙,更有甚者,沉渣泛起,吃喝嫖賭,貪污腐敗,導致刑事案件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鑒于此,大力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弘揚和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身體力行這些準則,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使我們的生活更文明,更舒心、更快樂。
眾所周知,中國穆斯林歷來就有愛國愛教,崇尚道德,重視善行,并以此尋求兩世吉慶幸福的宗教,在完善個人品德方面,我認為應當強化三種意識培養十個方面的品德。
第一點,增強人與國家的意識,培養愛國、盡責、奮發有為的個人品德。
中華民族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尊嚴為最大職辱。而中國穆斯林在歷史上就有愛祖國的好傳統,好形象。中國穆斯林做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深切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把愛國作為“伊瑪尼的一部分”,并遵循先知穆圣“你們當像鳥兒眷戀自己的窩巢那樣,熱愛自己的家園,熱愛自己的祖國”的囑托。并為之而盡職盡責勇于擔當,回首歷史我們看到,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有英勇捐軀疆場的民族英雄左寶貴,在國內革命戰爭中,有英勇犧牲的馬駿,郭隆真,在抗日戰爭中有威震敵膽的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和被做人逮捕后絕食犧牲的他的母親,青史中留下了“母子兩代英雄”的美名,還有許多回族的愛國志士,民族主義革命家、共產主義戰士和漢族以及其它民族的英雄一樣,為真理、為祖國、為人民舍身取義,勇于擔當,他們是中國穆斯林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面對現實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改革發展共建和諧的21世紀,有著愛國主義深厚傳統,報效祖國光輝業績的中國穆斯林,怎樣使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傳承和升華?今天,我們各族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摯愛,最根本的還是在對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團結穩定和人民的普遍幸福的殷切希望和為之奮斗上,“構建設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愛國主義注入了強大動力,做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雖然生活環境、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各有不同,都生活在中國這塊沃土上,各族人民只有團結一致,齊中協力才能共創輝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是不可分離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的伊斯蘭教,就沒有中國穆斯林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是一個淺顯且深刻的道理。
第二點,增強人與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習、誠實、求知、明辨是非的個人品德。
真主在《古蘭經》說:“你們是為世人而選擇的最優秀的民族,你們應當勸善戒惡,確信真主”。(3.110)
中國穆斯林是中國多民族中的優秀成員,做為一個外來宗教內化形成的民族,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動力是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信仰紐帶和其勤勞、勇敢、自力、高遠的民族氣節。
中國穆斯林歷來就有尊重知識,重視文化的良好形象。正如《古蘭經》所說:“有知識的人和沒有知識的人相等嗎?“光明和黑暗相等嗎?”先知穆圣也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學習知識從搖籃到墳墓”因為重視求知,尊重知識所以自中國元代開始,穆斯林在兵器學、天文學、醫藥學、建筑學、文學上均有建樹。比如:扎馬魯丁主持編制了《萬年歷》,黑迭爾丁設計了元大都,明朝時則有七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鄭和,以及清官海瑞等,同時,在明清時期,胡登州、王岱輿、劉智等一批中國伊斯蘭教思想家,致力于把中國伊斯蘭同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相結合,開啟了伊斯蘭在中國的發展方向。而且,由優秀的伊斯蘭文化、信仰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形成的中國回族和伊斯蘭,稟承了兩種文化的優點,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理想,重情義,講誠實的優秀民族和群體,在與中國社會的融合方面,得到各族人民的認可和好評,歷史上素有,“貴族、貴教”的稱謂。
中國穆斯林還有重視誠信主持公道的優良傳統,因為《古蘭經》說:“信士們!你們要為真主秉公作證,不可因懷恨一部分人而不公證,導致你們犯罪。你們要公證,它是最近于敬畏的,你們要敬畏的真主,真主確是洞悉你們的。”(5:8)“不作謊證的人們,當他們聽到惡語時就清高地走過去。”(25:72)堅持真理、主持公道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公德。中國人自古就說:“人無信而不立。”有誠、有信才能裁、能判,主持公道。我國法律明文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目前,各行和業都在呼喚誠信,實踐誠信。這一切都說明,誠信已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中,應愛國守法,以禮待人,以誠待人,要表現出對他人禮貌、尊重、真誠,那么他也就很可能得到他人相應的回報。能否做到文明禮貌,小則關系處世做人,大則關系事業的成敗,每個人都應具備這方面素質,實現穆斯林兩世吉慶的最終目的。愿人人身體力行,讓誠信常駐我們身邊!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中國的回族穆斯林應當也必須繼承和發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在社會交往和商業活動中繼續保持回回民族,重情義,講誠信,明善惡的道德風范和個人品德,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為各族人民做出表率和榜樣。因為回族自古就是一個優秀民族,盡管在發展中有些許不和諧的現象,但那決不上主流決不是全部,我相信只要我們遵循經訓的教導,善于思考,敏于總結,我們的民族將大有希望,我們的未來將更加輝煌。
第三點,增加自我意識,培養重修養、端品行,樹形象的良好品德。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禮儀,重視個人修養,中國自古教育“修身、齊家、平天下”之說:《莊子》里說:“事得以誠,物得以生”事物之間得到他就可以生長,就可以成功,這里的“得”就是“德”,德就是人們的信念,有了信念,才能有“是非”,沒有信念就沒有“是非”做人應當有信念,有信仰,這樣人的言行,方可自律,行為方能得體,品貌方能端莊,身心方可隨遇而安。
伊斯蘭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認主獨一”的基礎上的,并認為安拉不僅為人類創造了軀體,還為了人類輸入了靈魂,為人類創造了耳、目、心靈,為人類創造了理智,使人類通過理智辨別真善美,使人們有追求真善美的心態,并有蔑視假惡丑的志向,對個人的私欲和社會的邪惡從不姑息遷就,這樣才能使正氣得以發揚,使邪惡才可以收斂。
先知穆圣曾說:“信仰的最高境界是誦念真主是獨一的主宰,信仰最齊碼的表現是清除路障”,穆圣接著說:“知恥同樣屬于信仰。”
穆圣是人類的楷模,為人類樹立了道德規范。穆圣待人誠實忠厚、寬容仁愛、克已恕人、慷慨好施、平易近人,身為使者與元首,但使人從不拘束,穆圣忍辱負重,敬主愛人,顧全大局,為傳播真理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中國人講禮儀,講修養,而穆斯林同樣講究禮儀,講究品德,在完善個體信仰和修養方面,伊斯蘭教,為信仰者規定了六大信仰,和五項宗教功修,及人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比方說,我們剛剛度過的齋戒月,齋戒就是一項講求慎獨的宗教功修,因為齋即為不吃不喝不干違法之事,而戒則是遠離所有真主命令之事,并以此獲得真主的獎賞,獲得兩世的幸福和快樂,而伊斯蘭教所責成穆斯林的,不管是信仰的還是功修的,或是社會道德的,都是為塑造健康的個人品質和健康的社會規范,讓人們有尊嚴的生活,有尊嚴的工作,而尊嚴的獲得則取決于人的道德修養和為人品質。所以《古蘭經》說:“真主造化死亡,造化生命就是考驗你們看誰的工作更完善更完美,”真主又說:“凡培養靈性的人必定成功,凡殘害靈性的人必定失敗”。《古蘭經》還說:“真主從一男一女上造化了你們,他是你們分成了許多民族和國家,以便你們相互和學習,你們中最尊貴的人是你們最敬畏真主的人。”因此敬主愛人,修養品性,陶冶情操,勵煉心智,是伊斯蘭教對所有信眾的要求,也是各項功修和信仰的最終目的。中國有句古話,“人無德不立”,人之品德優如舟楫,舟亦能載人也能覆人。而我們伊斯蘭教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朋友們,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具有崇德尚禮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倡導,努力踐行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堅持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爭做學習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模范,把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的要求轉化為全社會的群體意識和自覺行動,努務提升我省公民道德建設水平。
公民道德,人人共建:道德成果,人人共享,我省全體穆斯林積極行動起來,大力弘揚新風正氣,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實現富民強省的新跨越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