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穆民中也涌現出一批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他們知感真主、謙虛仁愛,用自己的真才實學造福百姓,不愧為我們穆斯林的驕傲。在省城濼源大街飲虎池附近的一條小巷中,有一個門面并不起眼的骨科診所——張氏正骨診所。診所大夫張霖女士就是這樣一位穆民。她的診所從未打過廣告,可每天到此就診的患者卻絡繹不絕,有平頭百姓,也有社會名流。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張霖大夫在繼承了祖傳百年正骨經驗,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為患者排憂解難,使傳承四世的張氏正骨聞名遐邇。
四世傳承德藝雙馨
張氏正骨始自于老濟南赫赫有名的“張楊文慈健民正骨醫院”,創始人張楊文慈是她的曾祖母,張楊文慈的醫術由娘家帶來,始自何代已不可考。作為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正骨在臨床上適用于對頸椎病、腰椎病及跌打損傷的治療。“張氏正骨”是利用自成體系的“隔皮復位術”結合人工牽引、輔以推拿、按摩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施治。
在張霖大夫的家里,至今珍藏著一木一銅兩塊70年前的牌匾。它們分別是解放前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和他的弟弟韓復銘所贈送。
據張霖父親張練講,當年韓復榘的兒子不慎在樓上摔下來,大腿摔得一動也不能動,疼痛不止。當時求遍了各大醫院的中西名醫,回答不是沒救了,就是要終身殘疾,最后求助到他祖母張楊文慈的門下,經診斷為股骨粉碎性骨折,髖半脫位加外傷。張楊文慈靠祖傳的中醫正骨隔皮復位術給他復位后,同時輔以夾板和皮外牽引固定手法治療,再加上家傳的“接骨丹”,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開始恢復活動,后來雙腿未留下任何后遺癥。為感謝救子之恩,韓復榘請著名書法家墨仙王納親自題寫“學富折肱”大匾。韓復榘的弟弟韓復銘則向張楊文慈贈送了銅匾,上面用銀雕鑄了張楊文慈的頭像。
給達官顯貴施治只是張楊文慈行醫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在她眼里,不分貴賤,救死扶傷是永遠的天職。解放前,那些為生計要干繁重的體力活的貧民,常有跌打、閃挫、扭戾、墜墮等傷情發生。他們前來就診時,張楊文慈和兒子張永泰總是邊檢查病情,邊詢問是否吃飯。患者往往在這里既能解決病痛,又能吃飽肚皮。“那時張家在濟南口碑好著呢,給窮人看病不但不收費,還免費管飯。”回民小區的老街坊米大媽回憶道。
“從曾祖母那里傳承下來的不僅是醫術,更是醫德。祖母常常以我們回回多做善事來告誡我們。”張霖如是說。
學藝不易傳藝更難
回首“張氏正骨”的傳承史,可謂歷盡坎坷。
1956年,齊魯醫院邀請張楊文慈和張永泰組建中醫正骨科。張楊文慈當時為該醫院的五大名醫之一,醫術精湛的張永泰也經常被濟南各大醫院請去會診治病,家傳正骨醫術由家庭醫院一躍進入大醫院的門診。但好景不長,“文革”開始后,張永泰被冠以反動技術權威,蹲牛棚挨批斗。兒子張練則被下放到濟陽農村的一家小醫院工作,一呆就是十幾年。農村跌、打、損、傷等骨傷科病人很多,張練默默為患者進行施治,非但沒有荒廢掉祖傳正骨術,反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正骨手法。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年僅10歲的張霖就開始隨祖父和父親學習推拿、針灸及正骨手法,十多年后,才敢獨立為患者施治。因為經驗和技巧是學習正骨必過的兩道關。前者需要時間積累,后者則需要反復揣摩才能掌握,沒有十幾年的工夫,根本達不到“一把就斷出癥結”。
張霖在對每位患者進行施治時,既要在精力上百倍集中,又要在體力上運氣十足。一番治療下來,患者和治療者頭上都汗氣騰騰。正骨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因為干得時間長了,年輕小伙子一般都沒有張霖的手勁大。同時也因為她能吃苦,家里才打破‘傳子不傳女’的傳統,破例將家傳正骨技藝傳授給她。
目前來她門診就醫的要么是老患者推薦來的,要么是慕名找來的。不少人竟還是二三十年前經她父親或祖父所治好的患者推薦來的。1998年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來濟南時,一度與人談起老濟南頗有名氣的“張氏正骨”,當得知張楊文慈的曾孫女張霖繼承了祖業后,便立刻請她先后4次為自己治療頸椎痛,治后效果很好,歐陽中石先生即興書贈“正我疾患”橫幅給張霖,鼓勵她將祖業發揚光大。
談及這門家學的傳承,目前現在還沒有計劃。倒不是因為怕家學外傳,主要是擔心找不到耐心學藝的徒弟而使醫術“變樣走形”,一旦那樣,必將遺患無窮。現在社會上有形形色色打著祖傳招牌的“中醫世家”在給人正骨、按摩、推銷神藥,既坑人錢財,又誤人病情。以頸腰椎病的治療為例,患者因為痛不可忍,往往誤信廣告而忘了最基本常識。那些鼓吹只要服一種神藥、貼一種什么神膏、枕一種什么神枕就能“立馬病除”的所謂神醫充其量在干些治標不治本的事情!
(作者系濟南市緯二路小學教師)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