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闡論性臥爾茲演講稿,經過積累和認真選材,有了比較好的內容。在這個前提下,就要運用一定的結構對所寫的內容加以組織安排。例如全文要分幾個段落,每段分幾層;什么問題先寫,什么問題后寫;怎樣提出中心論點,怎樣闡論中心論點;如何開頭,怎樣結尾等等都要用心考慮。只有這樣才能使全文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結構。
為了能寫好一篇內容豐富、層次清楚、結構完整的臥爾茲,最好在寫作之前,認真列出一個比較詳細的提綱,有了比較明確、條理清晰的提綱,寫的時候心中就會有數,就可能寫出重點突出、論證有序、結構嚴謹的臥爾茲。常言說:“綱舉目張”,只有綱目分明,才能把演講稿寫得中心突出,條理清晰。否則,想到哪,寫到哪;哪里黑,哪里歇,無計劃地寫,就難以寫出質量比較好的演講稿。因此,尤其是初學寫作的人一定重視結構安排、布局謀篇的寫作環節,一定要在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安排結構的能力。
《穆斯林的為人處世》這篇闡論性的演講稿,在結構安排方面寫得比較好,可見作者在寫作時下了不少功夫。
下面,結合具體內容,概括講析這篇演講稿的結構組織。
本文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從演講稿的開頭到“使信仰更加完善并得到升華”,這是演講稿的開端,這部分主要寫伊斯蘭是什么宗教,穆斯林與伊斯蘭教的關系,穆斯林的使命。第二部分是這篇演講稿的重點,共包括18個自然段,從“然而,在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到“做到對自己、對社會、對民族有益的事”。這部分主要寫穆斯林的為人處世觀。第三部分是演講稿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概括寫遵循經訓精神做篤信,進取的穆斯林。
下面,讓我們逐段講析這篇演講稿的內容及其結構組織安排。
第一部分與前面一些演講稿開頭的寫法不太一樣,具有自己的特點。從其所寫的內容來看似乎不是直接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而是從更廣的角度,提出伊斯蘭是什么宗教,穆斯林與伊斯蘭的關系和穆斯林的歷史使命等問題寫起。其作用:其一,從內容來講,為第二部分的闡述提供豐富的論理根據,由此可以看到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的密切聯系,因為穆斯林的為人處世觀植根于經訓的教導與伊斯蘭的博大精神,所以第一部分的內容為第二部分進一步深入論證問題奠定了基礎。其二,從寫法來講,先以多角度概括提出問題,然后逐步聚焦于穆斯林的信念與品德,從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其三、從文字的運用來講,作者以最簡潔的語言,先以肯定判斷句式指出:“伊斯蘭是世界性的宗教,是全人類的宗教凡信仰伊斯蘭的人都是穆斯林。”緊接運用五個并列對稱句式概括伊斯蘭的性質、穆斯林的歷史使命和穆斯林與伊斯蘭之間的密切關系。正如演講稿中所寫的:第一、“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而穆斯林則是這一和平的維護者,所以伊斯蘭反對穆斯林對非穆斯林采取暴力,”也不允許穆斯林壓迫他人,傷害無辜,甚至動武。第二、“伊斯蘭是文明的宗教,而穆斯林則是這一文明的實施者,所以穆斯林不是愚蠢、落后、野蠻的替身。”第三、“伊斯蘭是兩世兼稱的宗教,伊斯蘭要求穆斯林深入社會,創造生存條件,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要求穆斯林信仰安拉,崇拜安拉,以各種善功接近安拉,博得安拉的喜悅和饒恕。”第四,“伊斯蘭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和制度,而穆斯林則是這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的具體執行者。”第五、“伊斯蘭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宗教,所以穆斯林的信仰必須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表現在與人處世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行善和崇拜安拉,使信仰更加完善并得到升華。”
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寫這一開頭時,真是經過苦心的思考,以簡練的文字概括了這么多的內容,一步一步深入,從而觸及到論點。講到這里,請注意,當作者寫到最后一層時,很自然地引出:“所以穆斯林的信仰必須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上”,尤其要注意“表現在與人處世的日常生活中……”這一句話的用意。試想,這不正是為了下文提出中心論點而鋪平道路了嗎?所以這位作者在文章的開端,為什么以最少的語言凝聚著一些重要的問題,卻又沒有展開議論,只留待下文進一步發揮。可見,作者可能已經考慮到闡論性臥爾茲要緊扣中心論點的寫作原則及其規律了。
這篇演講稿的第一部就概括分析到這里。下面繼續講析本文的第二部分。
寫文章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由一部分轉入到另一部分的時候,一定要很好思考結構的緊密銜接,要前后聯系,要連接自然。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篇演講稿是怎樣由第一部分轉入到第二部分的。先讓我們研究一下第二部分中的第一自然段:一則,開頭用了一個“然而”,“然而”是連詞,但在句子的開頭表示轉折,起到轉折的作用。為什么在這部分的開始要運用轉折的寫法呢?因為意在告誡第一部分中所寫的作為虔誠的穆斯林應該怎樣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競爭激烈、生活壓力繁重、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一定要認識到當今時代,對穆斯林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二則,隨著又緊接連用三個疑問句,即“穆斯林應如何去適應社會?如何與人交往、與不同信仰的人進行相處呢?如何體現出一個真正穆斯林的形象呢?”從這幾句話中,可以看到這是時代對穆斯林的一個嚴峻的考驗。因此,作為新時代的穆斯林就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信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品質修養和思想觀念。三則,在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確指出:“我將以下四個方面對穆斯林為人處世的態度進行闡述。”這就不但明確地指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而很自然地轉入第二部分,用以下四個問題加以論證。
一、樂觀和忍耐的態度。為了全面闡論穆斯林這一重要的人生觀念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作者從以下幾層進行闡述:其一,穆斯林能夠正確對待人生是伊斯蘭教精神指引著方向,是堅定的信仰賦予一種進取的力量。正像演講稿所言:“穆斯林樂觀的生活態度植根于對安拉的絕對信仰,人的生命來自于安拉的創造和賦予,禍福只是今世生活的裝飾和安慰而已,對行善者來說后世比今世更好、更長久,因此,穆斯林絕對不會感到人生極度虛幻和枯燥無味,也不會產生絕望而導致輕生的念頭。”又指出對于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有的人在禍患面前不能正確對待人生,甚至缺乏生存的勇氣,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態度。其二,穆斯林由于有堅定的信仰,因而能產生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正像演講稿中所指出的:“在現實生活中,穆斯林以崇拜安拉、紀念安拉來緩解各種壓力,消防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給人帶來的各種困惑,因為所有的心靈都將因紀念安拉而安靜。”可以看到心里紀念安拉和牢記安拉對穆斯林正確觀念和堅強意志的培養的巨大作用。其三,穆斯林由于有誠摯的信念,因而具有勇往直前的創造精神。作者在臥爾茲中云:“伊斯蘭主張積極進取,與時俱進,反對悲觀厭世,逃避現實的做法。所以穆斯林必須以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有一顆敬畏之心和堅信安拉的誠意,以安拉在大地上代治者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去合理地開發、利用安拉賜予人類的一切有用的東西,保護自然資源,創造物質財富,以便營造一個崇拜安拉和睦生活的良好環境,從而使人們完成安拉和人類及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足以看到崇拜安拉,對穆斯林思念境界的開拓具有極大的力量。其四,穆斯林除敬畏安拉外,其他一無所懼。演講稿指出:“對穆斯林而言,除安拉外別無畏懼,艱難困苦不能讓我們止步,強權勢力也不可能逼迫我們改變信仰,優越的生活并不能侵蝕安拉仆民的意志和情操。”因此,堅強的信念是穆斯林能夠抵抗一切敵人和艱難的動力。
二、公正與容忍的態度。作者以以下兩個方面闡論伊斯蘭所倡導的公正與容忍的崇高精神:第一,先引用《古蘭經》的教誨:“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維護公道。”(4:135)并強調“安拉命人止惡揚善,而止惡揚善的前提則是公正和容忍。”第二,指出公正與容忍是穆斯林的一種美德。而在社會實踐中,怎樣才能體現這種美德呢?圍繞這一問題,作者又從三點展開闡述:一是,一定要尊重人。演講稿中說:“這種美德意味著尊重每一個具有生命的生存權利,即使對待那些令人厭惡或與你不共戴天的仇敵。必須公正地對待他人,公正地處理他人的事務,尊重他人的人格,滿足他人合理要求。”二是,一定要誠摯地原諒人。正像臥爾茲中所云:“這種美德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大度地原諒他人的過失。”并告誡人們一定學習穆圣對人對事的公正、容忍的高貴品德。三是,一定要堅決打擊壞人壞事。伊斯蘭教導穆斯林要公正、容忍,又主張要對壞人壞事作斗爭。演講稿中明確指出:“公正和容忍是一種美德,但這并不是讓我們容忍邪惡和壞人壞事,并屈服于他們的強權。”并進一步指出:“容忍他人作惡無異于助紂為虐,如果一個人的容忍到了可以麻木地眼看著別人作惡而無動于衷的地步時,其實他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懦夫,因為容忍的目的是讓人改邪歸正,積極向善,創造安靜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寬容別人,安拉才能寬容我們。”由此足以看到伊斯蘭倡導的容忍是有原則的。
三、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和睦相處的態度。為了全面闡述這一層的問題,作者首先遵照《古蘭經》的教導,指出人類應該平等、友愛、團結和睦。正如演講稿所說:“伊斯蘭最根本的精神是平等、和平、仁愛、自由和寬容。伊斯蘭規定全人類不分男女、貧富、高低、貴賊一律平等,對全人類一視同仁,允許每個人自由思考,自由信仰,自由生活。”并指出:“我們不但要搞好穆斯林與穆斯林之間的團結、友愛關系,同時我們還應該稿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團結,應與他們和睦相處,相互容忍對方的信仰和自由。”其次要尊重他們的信仰和尊嚴。演講稿中指出:“伊斯蘭也主張宗教無強迫,不允許穆斯林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強加于別人,而且應以寬容和公正的態度對待不同信仰、民族習慣和個人尊嚴,接受他們的合理要求和建議,就像我們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信仰和尊嚴一樣。”并指出:“穆斯林的使命就是向全人類傳播伊斯蘭,把伊斯蘭的真理傳達給人們,在傳達過程中,穆斯林只負責傳達的責任,而沒有強迫人們信仰的權利,所以穆斯林必須遵循安拉的教誨和命令,在堅持自己信仰的同時,與持有其他信仰的信徒和民族和睦相處,求大同存小異,相互尊重,互相合作,以優秀民族的道德風范向人們展示伊斯蘭的真理和文明。”再次,指出伊斯蘭教是主持正義、維護和平的宗教。臥爾茲中云:“在任何時代,凡是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的行徑、暴力和仇恨以及對社會安定造成威脅的行為都是伊斯蘭的教義格格不入的,是伊斯蘭所斥責的,它絕不是穆斯林的行為,穆斯林對此應嚴加抨擊和譴責,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定。”由此可見,這是伊斯蘭對人類、對國際、對社會、對各民族以及各宗教之間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的一貫主張,這也是世人所共識的。
四、求真務實的態度。在闡論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遵照《古蘭經》的諭示,指出“求真務實、熱愛勞動是穆斯林的一種善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并且指出“懶惰和游手好閑歷來被人們所憎惡。”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斯蘭教從務實的角度來講是強調勞動,因為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方式,”安拉在《古蘭經》中命令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通過勞動尋求安拉的恩惠。可見,勞動對人類的生存與生活的美好,對社會的發展,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創建都具有重大意義。演講稿中又進一步指出:“伊斯蘭教認為,穆斯林通過勞動而獲得財富是光榮的。伊斯蘭教反對向別人乞討,反對依賴別人、懶惰、游手好閑和不良行為,因為通過勞動可以致富,振興民族,贏得繁榮。而懶惰、游手好閑只能使人貧窮、落后。所以,穆斯林在今世必須努力學習、刻苦研究,從而掌握各種技術,充分發揮和利用安拉給予人類的知識和智慧,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在勞動中改造自己,鍛煉自己的意志和體魄,以勞動換取今世的幸福和快樂。為了告誡教胞,演講稿中還特別強調一定要以穆圣為光輝典范,永遠繼承并弘揚穆圣重視勞動、親身實踐的優良傳統。臥爾茲指出:要以“安拉的使者為榜樣,跟隨他的腳步,仿效他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勤勞節約,艱苦奮斗,做對自己,對社會、對民族有益的事。”
以上所分析的是這篇演講稿的重點部分,即第二部分的內容。
最后,讓我們講析本文的第三部分,即結尾部分。
本文的結尾,以綜合概述的寫法,總結全文的內容。并以簡明的語言,扼要指出穆斯林應以經訓的教導為準繩,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穆斯林。
這篇演講稿講到這里,我們回過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及其結尾的寫法與前面所講的演講稿不同。前面已經提到,本文的開頭概括寫伊斯蘭教的實質,穆斯林與伊斯蘭的關系和穆斯林的使命,而在第二部分中才自然而明確地穆斯林為人處世觀這一主題,而寫到演講稿結尾時,其內容又與開頭所寫的問題緊密聯系,遙相呼應。這就形成了這篇臥爾茲結構組織形式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到,雖然闡論性的演講稿有一定的寫作規律可循,但我們在寫作實踐中,也不要囿于固定的格式,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不同寫法,運用恰當而合理的結構形式加以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比較好的演講稿。《穆斯林的為人處世觀》在這方面就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