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隆、張治中等人在研究《古蘭經》手抄本。
《古蘭經》手抄本經文。 虎隆、張治中供圖
古老的手抄本再次引關注
2010年12月6日,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邀請國內外考古、紙張、阿拉伯文和伊斯蘭古籍手抄本研究等領域的多名專家,對該省東鄉族自治縣韓則嶺拱北(我國伊斯蘭教先賢陵墓建筑稱謂)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進行鑒定。綜合該手抄本的書法字體、紙張、彩繪、傳承信息等,專家判斷其成書年代上限為公元9世紀,下限為公元11世紀,已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同時,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初步認定該《古蘭經》手抄本為國家一級文物。
隨著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古蘭經》逐漸為中國穆斯林所熟悉。伊斯蘭教在我國傳播的過程中,保留了許多《古蘭經》手抄本。過去普遍認為保存于北京東四清真寺、抄寫于公元1318年的《古蘭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2004年,經專家鑒定,保存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清真大寺的《古蘭經》手抄本改寫了這一歷史,其成書年代更早,可能為公元8世紀至13世紀。隨著東鄉縣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鑒定意見的公布,何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
2010年12月24日,臨夏州民委主任馬如海,東鄉縣韓則嶺拱北《古蘭經》手抄本鑒定保護領導小組副組長、東鄉縣副縣長陳海龍等人,帶著《古蘭經》原本前往北京,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當代著名阿拉伯文書法家陳進惠和北京大學阿拉伯語教授鐘躋崑對經書作進一步考證。在經過一番認真考察、研究之后,此二人均對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關于東鄉縣韓則嶺拱北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的鑒定意見” 表示完全贊同。
紙張文字露端倪
2010年12月6日,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專家匯聚一堂。當日,《古蘭經》手抄本被送往蘭州。
“2010年12月6日那天,除了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省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李天銘博士和我外,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還邀請了日本著名紙張專家岡興造、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館長湯山賢一、英國大英博物館修復部裝裱師邱錦仙等,共同對《古蘭經》手抄本進行了鑒定。”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特邀專家、甘肅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與出版辦公室研究員虎隆告訴記者。
據虎隆介紹,當天,與會專家經現場察看實物和詳細討論,做出了初步判斷:該經書為阿拉伯文《古蘭經》手抄本,牛皮壓花封面,內頁長48厘米,寬33厘米,每頁11行,共536頁,所用紙張為撒馬爾罕紙,書寫顏料為黑色墨汁,字體為阿拉伯文書法三一體。專家組同時判斷其成書年代為9到11世紀之間。
為了進一步確定其成書年代,虎隆與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副教授張治中一起,在網上將其與愛爾蘭共和國首都都柏林切斯特爾·貝蒂圖書館收藏的、目前世界上公認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之一的部分章節進行了對比。“我們逐字逐句地對照分析,發現其字體結構、章法和書法的神韻基本一致。”虎隆說。
都柏林切斯特爾·貝蒂圖書館收藏的《古蘭經》手抄本是10世紀阿拉伯書法藝術大師伊本·班瓦卜抄寫的,他一生共抄寫了64部《古蘭經》,都柏林所藏是已知僅存的1部,其他的流傳到了哪里,并不清楚。
虎隆和張治中通過比較后,大膽推測,東鄉的《古蘭經》手抄本可能就是這64部《古蘭經》手抄本之一。
《古蘭經》手抄本從何而來
據虎隆介紹,之前,他與東鄉縣的《古蘭經》手抄本已有多次接觸。那么,該經書到底是從何而來,又為什么最近才得以公之于眾?
“根據東鄉族自治縣地方史志及歷代保管者口耳相傳,這本《古蘭經》手抄本是14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先賢哈穆則從撒馬爾罕來東鄉傳教時帶來的,現保存于東鄉族自治縣坪莊鄉韓則嶺拱北,該拱北墓主人就是哈穆則。”虎隆說。
虎隆告訴記者,據《古蘭經》手抄本的末頁題記記載,該經書是末葉題記書寫者東鄉族阿訇奧斯曼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承繼的。自民國以來,當地目睹過該經書的穆斯林老人很多。此經書溯源有序,代有傳承,至今在東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但這部《古蘭經》手抄本真正公之于眾,還得從甘肅省民委和臨夏州民委在貫徹執行國家有關保護和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政策、進行回族古籍普查的工作說起。
2009年6月初,臨夏州民委前任主任馬志雄根據穆斯林民眾提供的東鄉縣韓則嶺拱北珍藏著一部珍貴的阿拉伯文《古蘭經》手抄本的信息,立即向甘肅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辦反映了情況。甘肅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辦速派對回族古籍和伊斯蘭古籍手抄本有專門研究的虎隆研究員前往東鄉,會同臨夏州有關人員對《古蘭經》手抄本進行了首次實物察看。根據實物察看和經書現在的保管人馬清芳阿訇的介紹,政府有關部門和專家都認識到了這部《古蘭經》手抄本的價值。
2010年10月,經甘肅省人大、省民委、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和省宗教局聯合組織,東鄉縣韓則嶺拱北《古蘭經》手抄本保護座談會召開。根據座談會精神,東鄉縣成立了韓則嶺拱北《古蘭經》手抄本鑒定保護領導小組,確定了對此部經典進行鑒定、修復、立項、建館、珍藏、展覽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時間表。自此,鑒定和保護這部珍貴的《古蘭經》手抄本的工作拉開了序幕。
專家呼吁建立專門的伊斯蘭古籍手抄本研究保護隊伍
截至發稿前,記者再次電話采訪了虎隆,他說, 作為一個有幸多次目睹和從頭到尾細細品讀這部《古蘭經》手抄本的人,他在欣喜的同時,也有著許多思考。虎隆建議,一是盡快建立中國伊斯蘭手稿學這門新興學科,培養有志于手稿學研究的專門人才。二是在全國范圍內,對中國伊斯蘭古籍手抄本進行徹底的調查、編目,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使之數字化保存。三是建立專門的伊斯蘭古籍手抄本的研究保護隊伍。據虎隆粗略估計,我國現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消經文(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半音素化的拼音文字)和漢文伊斯蘭古籍手抄本約4至5萬冊,其中許多是世界級和國家級的珍本、善本和孤本,它們基本上由私人收藏,遺憾的是正遭受著保護不當等方面原因所導致的巨大損毀。四是國家要對宗教古籍文化遺產的調查、編目、研究、保護和數字化給予資金上的傾斜,以保證這項工作順利開展。
此外,據虎隆透露,根據專家組建議,東鄉縣韓則嶺拱北《古蘭經》手抄本鑒定保護領導小組已經與北京大學碳-14加速器實驗室進行了聯系,希望對經書紙張生產年代進行科學檢測。但實驗室要求送檢紙張的大小為大拇指的一半,且必須為未經任何觸摸的母紙,才能保證檢測結果準確無誤。按照這樣嚴格的要求,送檢的母紙只能從閱讀者從未觸摸過的頁面里側剪取,這樣勢必破壞文物的完整性。鑒于這種情況,《古蘭經》手抄本鑒定保護領導小組決定暫時不做碳-14加速器檢測,待日后再作打算。《宗教周刊》將和讀者一起共同關注東鄉《古蘭經》手抄本成書年代最終鑒定的塵埃落定。
[關鍵詞]
撒馬爾罕紙 撒馬爾罕紙源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九年)發生在中國唐王朝與阿拉伯人之間的一場戰爭——怛邏斯戰役。怛邏斯戰役以唐朝失敗告終,阿拉伯人所俘獲的兩萬名唐朝士卒中有包括造紙工匠在內的各種技工,他們被押往撒馬爾罕建立造紙作坊。
據說在撒馬爾罕,中國造紙工匠于公元757年建成了第一間造紙作坊,而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建立第一家造紙作坊是公元795年的事,比撒馬爾罕晚約40年。從撒馬爾罕到巴格達,再到歐洲,中國造紙術每傳到一處,都對當地乃至一國文化的繁榮興盛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三一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阿拉伯語“蘇魯斯體”的意譯。蘇魯斯,意為“三分之一”,故譯為“三一體”、“三分體”。
三一體最早出現于阿拔斯王朝初期各地清真寺的裝飾、壁文等,創始人為大書法家伊本·穆格萊(公元866-940年)。伊本·穆格萊為三一體制定了書寫規則,提供了書寫模式。該體具有端莊、高雅、華麗、壯觀等特點,書寫時詞與詞、字母與字母可以互相交叉、重疊,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字母有2至3種寫法,且能以花草、樹木、水果、建筑等形象編織字體,故書寫技術難度較大。
阿拉伯人稱三一體為“書法之母”,說明它在各種書法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一體亦有很多分支,但總體上可分為正規三一體和盤纏三一體兩大類。三一體的應用范圍較廣,諸如用于書寫《古蘭經》的章名、經文警句以及各種商業、文藝、體育廣告等。穆斯林家庭中的裝飾,如匾額、壁掛等,也常使用三一體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