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2010中阿人才合作交流研討會上,與會的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部長級官員、專家學者達成一項共識:不能停留在合作培養兼曉中文、阿文的語言人才層次上,學貫“中阿”的高層次人才顯得非常缺乏,亟待加強。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阿人才培訓合作進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學習阿拉伯語,并以阿語翻譯為職業,成為中阿經貿的“潤滑劑”。
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已有公立、私立阿語學校14所,4000余名阿語翻譯人才陸續走向中阿交往的舞臺,還有2400余名學生在校學習。過去的20年,無疑是寧夏歷史上培養阿拉伯語人才最多的時期。
這4000多粒“種子”成就了寧夏人力資源的一大品牌——阿語翻譯。僅寧夏吳忠市就有3000多人常年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從事阿語翻譯工作。
然而,參加2010中阿人才合作交流研討會的官員、學者大都認為,中阿往來不斷深化,雙方更應培養更多通曉中阿經貿、法律、文化等的高層次人才。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曉初透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近年來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后,雙方貿易額從2004年的364億美元攀升至2009年的1074億美元,相互直接投資累計從11億美元增加到55億美元,工程承包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從135億美元提高到700億美元。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各領域的合作與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王曉初呼吁,雙方應當加強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
敘利亞作家協會前主席阿里·歐格萊·阿爾桑博士說,中阿雙方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深化合作,因為“雙方面臨著人口增長和市場發展的需求”,中阿應當進行科學和全面的統計,以此為雙方在人力資源領域深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
阿爾桑認為,今后中阿雙方可以深化人才培養合作的領域包括:鐵路建設方面;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方面;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領域。
而在中阿交往所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校長周烈教授等學者建議,一是建立高等專業技術人才的定期培訓機制,二是應當促進中阿雙方高等院校的合作。
作為中阿人才培養合作的一項階段性成果,寧夏大學與埃及、蘇丹的兩所大學簽約,在未來的5年時間內,互相幫助設立阿拉伯文化中心和中國文化中心。兩所大學還將與寧夏大學互派留學生和教師,并就共同關心的領域展開學術合作和探討。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出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名言幾乎成為每位與會者表達中阿深化人才培養合作意愿的開場白。正如與會學者反復研討的那樣,中阿深化交往需要更多的高層次人才,也將推動高層次人才培養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