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新疆組團參加西部大開發成就展,新疆展館以其簡約、大氣、開放的風格,在西部各省區展館中獨樹一幟。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疆在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在經濟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最突出的有三點:
一是從具體的區位地緣、資源秉賦出發,重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新疆依托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以及土地遼闊、日照長、邊境線長、口岸多(一、二類口岸29個)等條件,重點打“黑”(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白”(棉花)、“紅”(番茄、枸杞、紅花等)等特色牌,并逐步壯大產業鏈。同時堅持對內對外開放兩手抓,一方面大力開展以邊貿為主的進出口貿易,同時引進中央企業等大型企業集團的項目落戶,推進區域經濟發展。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4203.4億元,相當于大開發前(1999年)的3.6倍,2008年天然氣、棉花產量居全國首位,石油產量居第2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居西部首位。《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指出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稀土、鉀、磷、特色農牧產品及加工、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新疆結合不同區情,各有側重地發展。而且能夠根據國內外經濟科技新走勢,重視培育低碳經濟。并且及時發展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相應裝備的制造業。
二是科技和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必須依托科學技術,新疆地區產業鏈的延伸,每一步都得益于科學技術及時的支撐。平時如此,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時,科技、創新的作用更加凸顯。創新是企業轉型、產品升級的動力,亦是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今后西部仍要繼續優化地區創新環境,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為紐帶的區域創新體系。
三是堅持“雙輪驅動”。新中國成立60年來正反兩面的經驗,以及西部大開發十年的經驗都表明:國家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公有制和其他多種所有制的雙輪驅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家直接掌控國民經濟命脈、關鍵領域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多種所有制的充分發展又能夠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一切財富之源活力迸發。十年來,西部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東部的差距在縮小,面對當前新疆嚴峻的就業形勢,必須進一步改善新疆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縮小東西之間的差距。
可持續發展的真諦在于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必須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不突破環境容量和自然承受力。對生態系統既復雜又相對脆弱的新疆地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環境保護尤顯重要。
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烏(魯木齊)昌(吉)地區的優先發展,構建了西部的戰略高地。同時在資源富集或區位優越地區,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重視城市對廣大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大開發中,統籌內外要素,有效聚合優勢,既重視內生要素的培育、壯大,又積極對內對外開放,從區外、境外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激活、提升內生要素,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通過東、西共建產業園區,提升新疆各類開發區的綜合水平,壯大自主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