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改革開放前30年與后30年之間的一個分水嶺。后30年,中國企業怎么走?一是要改善當前的商業環境;二是要能走出去,而且是拿著核心技術走出去。
凈化商業環境
公平和誠信是目前我們在國內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段時期以來,對于格力狀告廣州市財政局的官司,坊間議論紛紛,現在已經了結了。我可以說說我們的意圖—我們要求的是整個商業環境的公平性。這個事出了以后,廣東省人大對政府采購進行了專門的修訂,增加了一些條款。我覺得,格力此舉是對未來中國產業競爭公平性的一個助推。
說到誠信,不是企業口頭上的承諾,而是消費者的認可。但是就我們所處的行業來看,誠信問題接連發生,甚至還有誤導現象。以空調為例,現在的消費者知道氟是對人體不健康的,于是很多企業說自己的產品是無氟空調,但我需要告訴消費者一個嚴峻的事實:除了格力,他們的產品其實都是有氟的!
為什么那么多企業可以不尊重事實,撒謊欺騙消費者而炒概念?因為不這樣做,很多企業無法銷售產品、無法競爭。更重要的是,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掌控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是中國企業的隱痛。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既不能在國內持續發展,同時也阻擋我們未來走出去的步伐。
過去,我們很多的企業依賴于給別人貼牌加工,沒有自己的技術,企業的屬性是依附性的,而今天我們需要有自己的主動權。而擁有主動權的標準是什么?我認為是看誰控制核心技術!格力掌握了核心技術,這條路是怎么走出來的?
實際上從1996年開始,格力已經在中國實現了銷量第一,但這個第一并不代表著具有強勢的競爭力,因為只是一個簡單銷售量的第一,而在技術領域還沒有話語權。
在中國,99%的家電企業都有與外資合資的影子,將別人的技術轉化成為自己的產品。當時我們也持同樣觀點:別人能夠找這樣的合資思路,我們也可以去做。所以,當時我們帶著一個天真的幻想去了日本,希望以最簡單的購買方式,直接從日企手中換取核心技術,這樣回到國內就可以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但是,日本人拒絕了我們,說:“這種技術我們是不會賣的,因為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日本人的話打醒了我,讓我真正意識到:跟外資合作無非是別人把即將淘汰的技術給你而已,他才會有更新的產品、更新的技術和你競爭,而且在淘汰的技術里獲得另外的利益。所以,我們當時雖然沒有買到技術,但我很慶幸,因為這句話是你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這句話讓我清醒—只有走中國創造之路,才能有中國制造的天下。所以,我們回來以后決定在痛定思痛中自主研發。
為此,我們付出了15年的時間!
現在,格力電器已經擁有專利3000多項,自己發明的專利就有300多項。而且,我們對研發經費的投入已經不是所謂的百分之幾的比率,而是需要多少投多少??瓷先ノ覀兌唐谥畠韧度氪筮^回報,但是我們希望贏得的是百年的發展和根基。
2009年,我們反過來再次與日本企業大金空調合作,雙方站在了一個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并且改變了中國企業過去簡單購買別人技術的合作方式。合作公司以技術攻關為主業,格力出5.1億的資本控股,對方出4.9億,然后共同研發,共同享用從這家公司中產生的科技成果。
把自己抵到墻角
作為一個制造業企業來講,你要想成功,不是博得別人的同情和諒解,而是自己的一種堅持,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直白點說,你要把自己抵到墻角,因為你沒有退路,才能把產品做得最好。
把自己抵到墻角怎么去理解?今天我們說“格力掌握核心技術”,實際上在我們公司內部經歷了幾個階段。我們最早的時候講“八年不回頭”, 就是八年消費者不回頭,這是當初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口號。后來,我們推了一個“六年免費服務”。售后服務在市場有兩種概念,一種叫包修,一種叫保修,實際上它們容易被混淆,所以我們講“六年免費服務”,把自己抵到墻角。
去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歷史性的選擇,我們從此放棄貼牌,專一走自己品牌,也因此去年我們出口減少了接近35億,不過我們的利潤卻增長了50%。因為走的是自主品牌之路,而且在這幾年當中,在國際上通過品牌之間的競爭,也就是產品的質量和技術的競爭,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當中感受到了中國格力品牌的價值所在。我在去年走訪日本的時候,有一個日本企業家跟我說,在歐洲和美國,他已經聽到了很多這樣的聲音—過去的一些全球大品牌信譽度、美譽度在消費者心目當中已經在下滑,而中國制造開始讓他們越來越重視。
走國際化之路是中國企業后30年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沒有技術的企業是沒有靈魂的企業。我們不想交學費,我們想多賺錢,要做到這一點,只能靠自己的核心科技。
董明珠: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進入格力電器20年,力主創新,帶領格力電器打破日美技術壟斷,摸索出獨特的“格力模式”,其獨創性的區域銷售模式被經濟界、理論界譽為“21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