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
“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于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群眾中。回族群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群眾的狂歡節。
跳花兒亦可稱花兒,系西北回族地區流行的民間歌舞。舞步節奏明快,自如瀟灑,以腿部動作屈伸起伏較大為特點,舞時一手托耳或背于腰后,另一手叉腰或左右兩側擺動,情緒激動時便晃起頭來。
山曲兒
流傳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歌。源于西北花兒。清乾隆年間甘、陜一帶的回族大批遷往新疆,因此"花兒"也隨之流入昌吉。山曲兒基本上屬于“河煌花兒”流派,多采用“河州大會”、“白牡丹令”、“孕馬兒令”、“大眼睛令”等。詞分兩種,一種是“頭角齊式”,民間稱做“齊頭齊尾”式,即每首四句,每句字數較整齊;一種是“折斷腰式”,每首五句或六句,其中有四個長句,插一兩個短句。歌詞樸實、生動,曲調高亢、明快。
哇鳴
回族民間樂器。古代稱為"塤"。流行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因它取材方便,制作簡單,很受群眾喜愛。琴身用黃膠泥捏成中空的扁豆形、雞蛋形、牛頭形,再用小榻扎幾個小孔,一般是前四,后三,上邊留一吹口,曬干即可。演奏技巧類似漢族的蕭,按需要放孔、壓孔。音量小,音域窄,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最近寧夏音樂界人士,在原來的基礎上,研制出一種音量大、音域寬的哇鳴。
賢孝
曲藝的一種。流行干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表演者只有一人,自彈自唱。內容多為根據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編寫的唱段,因此稱為“賢孝”。主要唱腔有:月調(也稱“月音”)、興調、悲調、喉音、淚音等。
宴席曲
西北地區回族中廣泛流行的一種自誤性歌舞形式。回族人把辦婚事叫做“有宴席”,因此婚禮上表演的歌舞通稱為“宴席曲”。這種歌舞形式各地略有差異,但以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數最多;也有只歌不舞或只舞而不歌的。宴席曲多以方陣隊形對舞,其動作特點常與回族的勞動、生活、習俗相關聯,由于回族歌曲常用鳳凰、蝴蝶、牡丹、鴿子等雍容華貴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與本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起興,所以舞時手臂動作多變的特點恰似蝴蝶飛舞、風凰展翅,動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韌地屈伸,似放牧人趕著關群在云中走,動作起伏穩重,柔中有韌、瀟灑自如、頭部碎搖和敏捷地擺動、眼神配合巧妙,這些都抒發了宴席中的喜慶歡快之情。
口弦
通稱“口口”,是一種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興表情動作的民間娛樂形式。口弦分兩種:竹制長三寸,扯線發音;鐵制長一寸半,撥鉤發音。口弦兩端亦可系上絲穗、珠子等墜飾。“口弦”主要流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海原、固原一帶的回族婦女中間。她們往往用彈口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有時婦女之間用口弦相互對彈,既像是對歌,又像是談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黃昏,圍暖或歇涼時,往往撥動口弦自然起舞,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口弦的音調柔美深沉,節奏多變。有的歡樂明快,如“雀舌頭”,似枝頭鳥雀,歡噪晨暉;有的壓抑沉郁,如“檐滴水”,似秋雨連綿,如泣如訴;有的樸實無華如駝鈴在運貨路上叮咚作響,等等。吹口弦時,可通過坐、站、走各種彈口弦的動作,上身的嫵媚搖動、胯部的柔動、腳步的悠閑輕盈等來進行助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