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mad Shawqi,1868~1932)
埃及著名文學家、詩人。生于開羅一穆斯林貴族家庭。早年畢業于開羅法律學校。1887年由埃及國王選派赴法國留學,主攻法律,兼學文學。1892年在宮廷中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被英國人放逐到西班牙。戰后回國,專事寫作。邵基在埃及阿里王朝國王阿拔斯二世宮廷20年間,寫了大量頌詩,贊揚埃及王室和奧斯曼帝國的政績,描述宮廷生活。此外還寫有愛情詩、悼亡詩、豪情詩等。1894年在日內瓦東方學者會議期間發表的史詩《尼羅河流域的大事件》,以浪漫主義手法描述了埃及的歷史,表達了對祖先業績的崇敬,并流露出對祖國屢遭不幸的沉痛心情。流亡期間(1915~1919)的詩歌多以緬懷歷史、憑吊遺跡來抒發思鄉之情。他以伊斯蘭教歷史為題材創作的大量詩歌,都收在《伊斯蘭各國及其偉人》一書中。1919年他返回埃及后,在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他的詩作表達了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愿望以及為此而進行的斗爭,從而使他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以埃及歷史古跡為題材的《獅身人面獸》和《在金字塔下》,抒發了詩人的愛國熱忱。他的詩倡導伊斯蘭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改革宗教和教育,發展穆斯林科學文化教育,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以期復興伊斯蘭國家。《大馬士革的災難》、《敘利亞的獨立》表達了詩人對敘利亞人民反法斗爭的支持和同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團結戰斗的兄弟情誼。邵基晚年借鑒法國古典派和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了《克婁巴特拉之死》、《萊伊拉的癡情人》等6部詩歌和一部散文劇,成功地將阿拉伯詩歌運用于戲劇,為阿拉伯文學開辟了新領域。他的作品以《邵基詩集》(4卷)最為著名。還有散文集《黃金市場》以及早期的幾部歷史小說。邵基的詩歌想象豐富,音律優美,語言凝煉、典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繼承阿拉伯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不斷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