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賽爾•庫爾班
宗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是世界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同時又是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社會實體,因而構成一種現實的社會力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宗教通過家庭、民族、國家等多種渠道,從根本上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對社會歷史造成深入、持久和廣泛的影響。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主要流傳于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和中亞。“伊斯蘭”本意為“順從”與“和平”,其信徒統稱為穆斯林,意為“安拉意志的順從者”。伊斯蘭教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紀初在麥加創立,是繼猶太教和基督教之后的一神論宗教;伊斯蘭教的主要經典為《古蘭經》,其中的規定是穆斯林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準則。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體系,與傳入地區的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對世界地區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俗、倫理道德、生活方式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是永恒的宗教,“是真主創造的,不容更改的”(《古蘭經》30:30);同時,《古蘭經》宣稱“穆斯林”一詞是亞伯拉罕所創(《古蘭經》:22:78)。《古蘭經》中的這兩種解釋顯示了伊斯蘭教的產生有著直接的阿拉伯因素和猶太-基督教影響。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游牧的阿拉伯人在許多地區都有他們的禁地,拜物教和偶像崇拜同時存在于他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崇拜之處是麥加的天房。
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諸多部落都有自己的神靈和傳統的風俗禮儀,多神信仰和拜物教的宗教儀式多表現出對偶像和隕石的崇拜。當時的人們認為,神靈一般有固定的棲息地,常常是石頭、樹木、泉眼、巖洞等。因此,按照這種信念,人們以圣石為祭壇舉行獻祭儀式,儀式地點常接近水源,圣石——圣水構成一片禁地,禁地內的所有生物和自然物都是圣潔的。“拜圖拉”—— “神的住所”,就是這樣一處坐落在麥加城市內的神圣的朝拜之地。后成為游牧民和希姆綠洲居民彼此相互貿易的場所,麥加就是這樣的圣地之一。
阿拉伯半島的居民主要分為定居與游牧兩種類型,但二者生活方式和地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其社會組織和經濟生活都存在著很大差異,但仍然被認為是一個統一的民族——阿拉伯人。《古蘭經》中多次出現的“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主要是指北部地區(希賈茲和納季德)過游牧生活的貝都因人,他們持宿命論的觀點,有許多禁忌,常常把圣石放在帳篷里供奉,重要的神靈漸漸成為許多部落共同崇拜的對象。他們最重要的儀式是列隊環繞并觸摸圣物,最重要的朝覲中心是希賈茲的幾個圣地,先在麥加參加克爾白和阿賴法的繞行和行進儀式,然后再到克爾白四周的360塊圣石上祭牲,犧牲供奉在石頭上,血液灑在石頭朝向克爾白的一面上。部落宗教中還有各種卜士,主持朝拜和祈禱儀式,他們被認為擁有消除災難和疾病、魔鬼的神秘力量。詩人被認為擁有精靈的超自然的知識,作戰時可以用語言讓敵人遭殃,因此,他們也常常是部落的領導者及代言人。貝都因人在接觸基督教和猶太教之前,沒有來世生活和靈魂不朽的觀念;他們認為死者是在某處陰暗的角落睡覺,一段時間內有一定的知覺。埋葬死者時祭祀犧牲:把駱駝拴在墓前,割斷筋腱,讓它漸漸死去。不在墳堆上添加石頭或樹枝,忌諱乘騎路過墓旁。相信存在著一種超人的精靈,它們和人類一樣繁衍與死亡,只有巫術能夠控制。人跡罕見的地區由精靈統治。
麥加地處也門、敘利亞和波斯灣的商道上,有一眼泉水和一座古老的圣寺克爾白,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幾個世紀就以圣地和商城而著名。這一眼泉水被稱為“滲滲泉”(Bi’r Zam Zam)。根據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即猶太教-基督教中的亞伯拉罕)的妻子哈哲爾(Hajar)為了維持自己與幼子易斯瑪儀的生命,將他放在克爾白旁,自己去賽法和麥爾臥的兩丘之間尋找泉水,往返奔走七次而滴水未獲。母子倆的悲愴感動了安拉,于是派天使指使她,終于在一塊石板下挖出泉水。
6世紀時,麥加出現了超部落的地方神靈,其中最受崇拜的是“安拉女兒”的3位女神:拉特、歐薩、默那。安拉是阿拉伯人的最古老的神靈之一,南部阿拉伯古銘文已有此稱呼;公元前5世紀的列哈彥銘文多次出現;安拉住在高不可攀的天宇,人們借助偶像寄托種種希望,安拉負責監督。麥加人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已經相信,安拉是造物主、盟誓和契約的監督者、危機時刻唯一可呼救的神靈。拉特(本意是女神)是月亮女神,其祭壇是一塊方形的白石頭,位于塔伊夫附近的瓦吉谷地,受麥加及其附近人們的朝拜。古埃及、古希臘、古地中海人把她尊稱為白色女神(希羅多德曾經提到過她的名字-艾里拉特)。歐薩(大能者)的祭壇在麥加東部的山洞前,在麥加和希賈茲地區倍受尊崇。默那是命運與時間女神,祭壇是一塊黑色的石頭,位于麥加和麥地那之間的古戴德,她是阿拉伯人的最古老的神靈之一--家神,是麥地那人的朝拜對象。
每年阿拉伯各部落都要去麥加克爾白朝圣一次。克爾白是一座立方體石質建筑,墻上嵌著一塊受阿拉伯人崇拜的黑色隕石。5世紀初,麥加克爾白的監管權屬于貝都因人中的古萊氏部,傳說亞伯拉罕是克爾白的建造者,人們還認為是他規定了朝覲。亞伯拉罕是古代閃米特人共同的神明,蘇美爾人把他當作第一個王國和城市的建立者。麥加的克爾白是古萊氏部落的保護神,立方體石質建筑內除了麥加人朝拜的黑色隕石外,還有300多尊偶像,每個偶像都受到某個(或多個)部落定期的朝拜。
在南部定居的阿拉伯人中,原先的拜星教在公元3-4世紀被一神教(拉赫曼)代替;5-6世紀時,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許多觀念和儀式也被人們接受,因此,在伊斯蘭教中有明顯的地方神靈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因素存在。
麥加憑借克爾白神殿和對多種偶像崇拜的寬容,在伊斯蘭教前幾乎成為整個阿拉伯的圣地。伊斯蘭教以前的宗教儀式中,朝拜“拜圖拉”的隊伍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力求觸摸一下本部落的神靈像,以實現個人與神靈的交往并吸取神的力量。供奉偶像的祭品一般是牲畜。墓地具有一定的靈性,人們經過時要向它投擲石塊,表示“獻祭和崇敬亡靈”。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葬者就獲得了祖先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