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慈善事業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近幾年,印度洋海嘯、汶川地震、臺灣水災等重大突發災難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參與慈善的熱情。從把參與慈善看成是政府以及少數有錢人的專利到“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意識的不斷增強,從政府要求捐款捐物到發自內心地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伸出愛心援手,人們對慈善觀念的轉變已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與我國尚未建交的海地在年初發生大地震以后,不少愛心人士打來電話捐款捐物并指明要定向捐贈給海地受災人民。雖然捐贈的數額不大,但這種愛心無國界、無邦交的博愛精神卻是值得肯定的,它讓中華兒女參與慈善的意義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升華。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參與慈善事業不是一時一事的舉動,而是伴隨一生的自覺行動。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并在用各自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慈善,從而初步形成了“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新聞媒體捐贈、無形服務捐贈等多元化的愛心奉獻新局面。從上述幾點來看,可以說,我國慈善事業的春天已經逐步到來!
在如此形勢下,如何更進一步引導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拓寬愛心捐助渠道;如何更好地推進慈善捐助多元化,并最終實現我國慈善事業的常態化發展;如何推動我國慈善事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以長期服務于廣大弱勢群體,是擺在我國公益事業面前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以下將作逐一論述:
一、捐贈庫存物品支持公益事業,是一項長期的、有價值的、深層次的創新探索。
從我們建國60年來看,捐贈資金方面已基本走上正軌。人們可以通過銀行付款、郵局匯款、短信支付、現場捐款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心。然而,在捐贈物品方面,還有待從深層次上挖掘社會資源的捐贈潛力。
目前,由于我國部分行業結構調整、產能過剩以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其他一些歷史原因,致使1988年全國的庫存積壓物資達到2000億元,到2008年底已增加到約3萬多億元。20 年來,庫存積壓物資總量不但沒有減少,而且其增加趨勢愈演愈烈。原有的庫存未處理完,新增的庫存又進倉,且庫存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以上,這個包袱對企業和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作為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庫存物資仍有價值,這就為我們開展社會捐贈提供了很大的資源潛力和機遇。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企業在突發災害和救助弱勢群體時,出于社會責任,慷慨捐贈大批資金,受捐機構或個人用這些資金購買了所需物品。然而同時,捐贈企業的倉庫里卻存放著大批庫存積壓物資,這些物資或許正是受助者需要購買的東西。
庫存物資價值的實現除了常規觀念中的低價處理等方式外,公益捐贈是一條更有意義的出路。它避開了庫存物資在一般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以一種榮譽的方式實現了物資的價值,不但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也促進了其社會效益的提升。
同時,依據“城市庫存積壓物資的淘汰,不但是部分農村人的急需,也是城市工薪階層的補充;富豪之家更新換代的物品,弱勢群體可能感到很實惠”這一理論,引導企業將庫存物品,單位、個人將更新換代的閑置物品捐贈出來,用于支持公益事業,不僅緩解了庫存壓力,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為慈善公益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實為一舉多贏。
在此方面,2009年8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的以革命老區為幫扶對象的公益活動,已經正式拉開了長期開展“捐贈庫存物品支持慈善公益事業”愛心項目的序幕。在實踐中,這一創新探索首先得到了圖書出版界的響應。庫存圖書與一般的產品不同,有些產品積壓后其價值大幅降低,而圖書是一種精神產品,它有文化含量,還可以再讀,可以實現文化扶貧。從低價處理到更多圖書出版單位選擇愛心捐贈,庫存圖書解決方式的轉變背后蘊藏著慈善文化對人們思想意識的逐步滲透。
當然,捐贈庫存物品支持公益事業畢竟是一項新的提倡,提出來容易,實施起來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面臨很多現實困難。特別是國有企業捐贈庫存物品方面,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對于庫存物品質量的把關,價值評估參照依據等問題也不容忽視,需要有關機構做好合理有效的引導??傊?,捐贈庫存物品支持公益事業為我國部分有庫存積壓物資的企業除了以廉價促銷的方式處置庫存物品外開辟了第二渠道,這一創新嘗試從長遠來看是有其實踐價值的,是值得向深層次探索的新課題。
二、換個角度,從“愛心義賣”到“愛心義買”。
說到“愛心義賣”也許并不陌生,指慈善機構通過義賣捐贈來的物品,將變現的善款再用于支持公益事業。而這里我則強調了“愛心義買”的重要性。理由是: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公眾參與”這塊基石,因此,“義買”相對“義賣”而言,把側重點放在了買的一方,即要加強引導人們將日常消費這項基本需求與參與慈善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愛心單位、愛心個人主動購買捐贈物品,變現資金再用于幫扶弱勢群體,達到支持公益事業的目的。
“愛心義買”和“捐款”相比,雖然在形式上都是資金的付出,但通過義買,不但滿足了自身的消費需求,而且幫助慈善機構將不適于送給受災民眾和貧困地區的捐贈物品及時變現。從義買的主體來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個人。另一類是單位。單位在購買數量等方面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一般來說,單位除購置一定數量的生產物資和辦公用品以滿足日常所需外,每逢重大節日,購買禮品發放福利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消費內容。在一般商場和市場上購買只是一種平常的消費行為,如果引導企事業單位用同等的資金適當義買一些捐贈物品用于福利及節日禮品的發放,不但不增加額外消費支出,還能將日常消費行為轉化為慈善義舉,支持愛心公益事業。對于單位來說,既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也充分展現了其良好的愛心公益社會形象。更為主要的是,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也引導了本單位員工從平常消費做起,在愛心義買中同樣實現幫扶弱勢群體、做好事、善事的目的。
因此,引導企業、個人參與“愛心義買”,也是一種多元化愛心捐助的體現,于國、于民、于企、于己都是好事。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讓愛心在“義買”中傳遞。
三、讓“無形捐助”融入我們的生活。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是構成事物的要件。就慈善捐助而言,可以此劃分為有形的捐助和無形的捐助。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形的捐助往往被忽視。老子云:“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無形是一種最高的境界,一旦人們將無形的慈善捐助滲透到自身的“慈善捐助觀”中,參與慈善的形式將開辟出更為廣闊的外延空間。
(一)媒體的捐助
加強對慈善公益事業的宣傳,僅靠慈善機構自身的宣傳推廣,力度是非常有限的。作為輿論引導的重要力量,媒體對慈善公益事業的積極宣傳,與慈善機構開展包括提供報紙版面、廣播時段、電視欄目,互通網絡資源等各種形式的公益合作,是一種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奉獻。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愛心捐助行為,其捐贈的是版面、是聲音、是報道。這一方面有助于擴大慈善公益事業的影響,提高公益活動的社會關注度,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現出“責任媒體”的良好社會形象。慈善事業亟需大批富于“責任”與“道義”的宣傳媒體,積極參與,做好正確的輿論導向,使慈善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節目內容和視聽習慣,從而營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
(二)智業的捐助
“智業”,從字面上可以推斷,智慧的產業,其產品為智慧的結晶,即只需要腦力勞動,不需要其他生產資料的產業。咨詢、軟件、策劃、廣告、設計都可以屬于此范疇。這一觀念也可以與慈善事業很好地結合。
企業總裁、經理、策劃人、科技項目研發人等高級管理人才,他們可以將自己有關慈善的、具有開創性的見解和好的項目方案推薦給相關部門或慈善機構。他們雖然不是直接的捐款捐物,卻可以用自己積攢多年的經驗和智慧助推慈善事業的發展,這便是一種典型的智業捐助。
一個有意義的產業項目、一個有價值的創意方案……都有可能給災區或貧困地區帶來發展的機會,給當地的弱勢群體帶來生活的希望,它們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無法用捐贈多少萬資金或物品的數字來衡量的。
(三)服務的捐助
行業部門或企業為慈善活動提供無償的交通、通訊、保險或勞務服務,是一種新型的服務捐助形式。眾所周知,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有些行業部門或企業捐助的既不是資金,也不是物品,而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愛心服務。比如鐵路、公路部門優先安排賑災物資的免費運輸;郵政部門則對所有對災區的郵政匯款免去手續費,郵寄物品還進行免費包裝;保險公司為抗震救災人員提供各種保險保障等等。對于這些部門或公司而言,捐助服務雖然沒有即時的經濟效益,卻可以為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將愛心傳遞到社會每個角落的同時,相信每位捐贈者及收到捐贈物品的受助者都會記住這些部門或公司的名字,將其列入自己內心的愛心單位名單中,日后如有業務需要,他們也會首先想到并選擇這些部門或公司。這正是用無形的愛心服務捐助換來了無形的社會效益回報。
(四)商場、市場設立“愛心專柜”,是一種長期支持公益事業的愛心捐助行為,值得探索。
現在,商場、市場等人流密集的消費場所遍布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城市,如果在這些場所建立慈善公益捐助的宣傳點、義賣點,就能幫助眾多消費者方便地參與到慈善捐助或愛心義買中來商場、市場按地區、按行業分類,只需免費提供10至20平方的專柜場地,作為愛心柜臺,供慈善機構組織開展長期的便民捐助,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愛心奉獻。雖然,對于免費提供專柜場地的商場市場來說,在經濟上看似損失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利益,但是奉獻愛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在通過愛心媒體的長期報道后,相信比該單位長期花費大量廣告費進行宣傳,效果要好的多。因為在無形的愛心公益社會效益的影響下,也必然助力其經濟效益的提高。此外,房產公司、物流公司以及鄉鎮企業和村委會等企事業單位捐助一定面積的土地、庫房等,用于建設有關捐助物品倉儲義賣中心等慈善項目,也是一種新型的愛心捐助行為。
四、其他不同形式的捐助
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各種奉獻愛心的活動,如照顧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無償奉獻自己的勞動以扶助社會的弱勢群體,捐贈的是志愿服務;引導廣大青少年兒童將節日長輩給的壓歲錢捐贈出一部分用于幫扶災區的小朋友,有利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慈善捐助觀,親身體驗慈善、感受慈善、參與慈善;單位、個人將廢舊雜志、報刊捐贈出來,有利用價值的可以幫助豐富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活,沒有利用價值的慈善機構統一進行廢品處理,變現的款額雖然不多,但也是一份愛心的體現;由于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人家中都有不少淘汰下來卻還尚存在使用價值的舊物,如圖書、文具等。這些物品閑著不用,賣了不值,扔掉也可惜,送朋友又怕有誤會。倡導人們采取“愛心郵寄”這種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有捐贈意愿都可以達成心愿的便捷方式,捐贈出來支持公益事業,將搭建起一個長期的、大多數人都可以參與的平臺,使慈善走向平民……類似的捐助方式還有很多,它們就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擁有一份愛心,隨時隨地都可以加入到慈善的隊伍中來,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提供一份愛心支持,貢獻一份愛心力量。
綜上所述,慈善捐助形式的多元化,為我國慈善活動的常態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為營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孕育了土壤。我們相信,隨著慈善捐助多元化進程的推進,必將喚醒更多的愛心單位、個人參與到慈善的隊伍中來,從而使我國慈善事業逐步走向捐贈日常化、捐助多元化,迎來果實豐碩的秋天!
(本人探索慈善事業是位新兵,文字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歡迎一道關注探索捐贈庫存物品支持公益事業的愛心朋友參與指導?。?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