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能歌善舞,其舞蹈反映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濃烈的草原生活氣息。動作剛健有力,優美動 人,舒展豪放,也不乏中亞舞蹈風格。有山的胸懷,水的溫柔,雄鷹的兇猛矯健,駿馬的忠誠勤勞,天鵝 的優雅神韻;也有突厥人的騎馬步法和蒙古人的搖身抖肩動作。內容以反映牧業生產的較多。傳統舞蹈主 要有《擠奶舞》、《剪毛舞》、《割草舞》、《搟氈舞》等,還有表現騎馬的《走馬舞》,表現狩獵的《 熊舞》、《鷹舞》等等。隨著文化藝術的日益發展和繁榮,哈薩克族編演的新舞蹈也更加豐富多彩。
“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個翅膀”。當草原上傳來冬不拉的琴聲,傳來高亢嘹亮的歌聲,那是哈薩克族人 在歌唱。哈薩克族人民喜愛唱歌,有一首民歌中唱道:“歌聲伴你躺進搖籃,歌聲伴你離開人間。”他們 歌唱美麗的草原和富饒的家鄉,抒發對情人的思念,表達對朋友的歡迎,往往是自編自唱、自彈自唱。哈 薩克族將那些有才華的民間歌手尊稱為“阿肯”。哈薩克族的音樂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故鄉》、《黃 驃馬》、《黑云雀》等都是在草原上盛傳不衰的優秀歌曲。
哈薩克族的歌舞
哈薩克族的民間舞蹈比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關,如擠奶舞、剪羊毛舞、繡巾舞、制氈舞、走馬舞、斗 熊舞以及婚禮舞等。哈薩克舞蹈或輕盈歡快,或剛健蒼勁,充滿濃烈的草原生活氣息。“擠奶舞”、“制 氈舞”、“剪毛舞”的動人旋律和優美舞姿,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哈拉卓爾嘎”是哈薩克族男女老少都 會跳的民間舞蹈,哈薩克語意為“黑走馬”。相傳有一個強悍的哈薩克族青年,用套馬索捕住了一匹黑色 野馬,并將其馴服,回到阿吾勒(即村莊)后,他在向鄉親們講述捕馬、馴馬的經過時,不由自主地手足 舞蹈起來,由此形成了這個舞蹈。此舞用冬不拉伴奏,一般由一個人或兩個人表演,舞蹈的樂曲節奏舒暢 、活潑,酷似馬蹄接觸地面時發出的“噠噠”聲,舞者兩腿交叉半蹲,雙臂隨樂曲節奏一前一后交替擺動 ,手部作反手、提腕等動作,兩腿時而踏步,時而前后移動,形象地表現了捕馬、馴馬的過程。
“六十二闊恩爾”是自漢朝以來中原文化藝術與西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一種融合、發展與創新的集詩歌吟誦 、音樂舞蹈、彈唱等為一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哈薩克族群眾中廣泛流傳,深受哈薩克 群眾的喜愛,是哈薩克族民間文化的瑰寶。目前,已搜集整理了《時代之歌》、《獵手之歌》、《勇士之 歌》、《駿馬之歌》、《天鵝之歌》等五個“闊恩爾”。
薩克族民間樂器主要有冬不拉、斯不斯格和庫布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