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雕漆是一種既有欣賞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高級特種手工藝品,深受中外人士的珍愛,主要以產自秦嶺山脈原始森林漆樹產制的優質“國漆”為原料。以木刻鑲嵌為特色,自成體系。
雕漆工藝經數十道工序,天水雕漆產品、耐酸堿、抗高溫,其造型優美,圖案精巧,色調絢麗多彩,尤其以古樸典雅的風格愛到人們的青睞。選用東北紅松、白椴、白樺,紅木等優質木材,以青田石,壽山石、綠凍石、珊瑚、象牙、玉、螺鈿等為裝飾材料,制作人物、花鳥、魚蟲、山水等圖案,鑲嵌在屏風、屏掛、桌椅、盤等家具、器皿,雕漆產品以歷代名著、名畫、美麗傳說、神話故事、吉祥物等為題材,采用玉石、瑪瑙、螺鈿、獸骨、青田石等天然材料雕刻除人物、仕女、花鳥、魚蟲、 飛禽走獸,文物、博古廿嵌在以木為胎、大漆為底的漆面上。經過堆填、描金彩繪,工筆布景等工藝后典雅華貴,流金溢彩。
天水漆雕工藝歷史悠久,考古資料證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全國漆器行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天水位于甘肅東南部,物產富饒,風景優美,素有“隴上江南”之稱。森林覆蓋率達26.2%,高于全國森林覆蓋率一倍以上,天水所轄小隴山林區1200多萬畝,其中590多萬畝為用材林,天然漆林約六七十萬畝,生產生漆數10萬斤。由于天水氣候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達200多天,春末秋初、雨后乍晴,漆不入陰,即可自然干燥,所產生漆膘厚、漆酚高、燥性、光亮度好。據專家稱:“天水漆藝實較福建為優良,為甲于全國之第一等漆質。”
天水生漆資源豐富,生產加工歷史悠久。《詩經,秦風》“阪有漆、隰有栗”,為秦地產漆最早記載。可見天水盛產生漆,早已聞名于世,延續至今,天水仍為全國重點產漆地區之一,天水所產生漆除供本地銷外,暢銷國內各地。
1956年春天,天水磚瓦廠在皇城山腳下取土燒磚、挖毀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鑲嵌綠松石的銅棺飾、饕餮紋獸面輔手,紅地黑面漆棺殘片等,根據棺飾和隨葬品特征分析,該墓應為春秋戰國時代墓葬,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證。l986年在麥積鄉放馬灘發現秦漢墓一百余座,已清理14座,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漆器次之,墓中出土了十一件漆器,有盤、耳杯、尊、奩和棰等,其中五件較完整。有一圓盤“木胎、髹黑漆,無紋飾,僅盤內飾凸線一條。”為鏇胎時所留。另有三件耳環,“橢園形、敞口、雙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澤,無紋飾”。另一件底部刻有“田貸”二字,似為匠作名。這些戰國時期漆器,均為木胎、黑漆素髹,應為當地所產。從近三十年來天水考古發掘的資料,也可看出漢代天水漆藝繁榮之一斑。1972年秦州區中梁韓家灣和羅玉鄉劉家河發現的兩座漢墓均有漆棺、髹黑漆,繪有朱褐色云氣紋圖案,兩墓隨葬漆器八件,殘壞可辨者有四件,其中奩盒、耳環兩件,均外髹黑漆內髹朱漆,雖歷經兩千年,仍有光澤,可見當時髹漆技術已很成熟。同年秋天在天水城郊西湖嘴、王家磨、市三中等地漢墓中均發現有漆棺殘片。
雕漆每一道工序的技藝要求都很高,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的雕漆仿品,主要是用樹脂代替大漆,用模子代替雕刻,我們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別。一看胎體,雕漆真品的胎體一般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而用樹脂制造的雕漆仿品一般沒有胎體。二看質地,如果用小刀在雕漆器物上劃一個小口,你會發現雕漆仿品的斷面是白茬,而真品則是紅色地的。三看雕刻工藝,雕漆真品的造型端正,雕工十分流暢,有皇家的那種大氣恢弘的風范,仿品由于是用模子鑄造的,因此顯得十分粗拙、呆板。最后還可以通過氣味來辨別真偽,雕漆的味道聞起來一般有臭味,但實際上是一種酸香味,而雕漆仿品的氣味則是一種化學氣味。四看耐不耐高溫,天水雕漆用打火機高溫燒烤,表面不會燒焦或有其他氣味,這是天水的雕漆所特有的一種工藝,是其他地方產品不可比擬的。
1983年甘谷新興鄉七甲村古墓群,發掘西漢墓一座,內有朱地彩繪漆棺二具,其中女棺內有一件貼銀扣黑地彩繪七子奩。1986年放馬灘漢墓內出土的一只漆耳杯、“雙耳、平底、假圈足、木胎、髹紅漆。口沿內的一周用黑色雙線組成紋飾,雙耳表面繪曲波紋園點圖案”,漆藝十分精湛,為漢代漆藝之上品。
天水漢代漆器出土之多,分布之廣,漆藝之精,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天水髹漆業已進入了興旺發達時期,確為全國漆藝據點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1958年市郊瓦窯坡在農田基建中挖毀大型唐墓一座,出土三彩騎馬俑和伎樂俑十二尊隨葬漆器較多,但大都壞朽、殘存者有漆棺碎片、漆案、圓盤、碗等,均木胎素髹、做工精細、漆質光亮。詩圣杜甫客居秦州時有“近聞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見唐代天水產漆之盛已為古人關注。到了宋代,漆器生產仍在持續,漆器制品也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之一。
清代漆器天水民間保存較多,大都為生活日用家具。到了清末民初漆器生產除家用器具外,又增加了盤、盒、奩、碗、筆筒,手杖等生活用品。竹胎、木胎、皮胎、藤胎均有,髹涂多用漆器油飾和罩漆,油飾作法為漆地做好后,以熟桐油調朱色髹涂,繪泥金花草飾紋,漆色艷麗光亮。天水中城山貨市一帶經營這一行業的不下二三十家,作坊和門店均連在一起,除生產舊椅柜桌手杖外,還有不少描金制品,產品最多者為描金箱子和立柜,圖案有“孔雀戲牡丹,雙鳳朝陽,鴛鴦蓮蓬”等類吉祥彩繪。其次較有名者為天水皮胎漆箱,生產作坊只有四五家,產品有皮胎漆箱、提箱、枕匣、方皮匣等,只用木胎做四周框架,其底、蓋均用熟牛皮、馬皮制做,多為紅色。其灰底、刷色與木器工序相同。但用燒漆髹涂、色澤明亮、有攜帶輕便的優點,而且堅固實用,在空箱上站立一人踩踏、器形毫不變損。產品除暢銷市內外,還銷往臨近各縣,伏羲城魁盛和皮箱莊所產皮箱最有名氣。
天水漆藝經過兩千多年的興衰歷程,艱辛改革不斷發展,到20世紀初產品從油飾、罩漆逐漸轉向雕填、彩繪。起初只有雕填手法一種,雕填是在未經褪光的地子上以粉作畫,再用刀雕刻,剔去灰皮露出漆地,然后以色漆填平,陰干后,研磨褪光而成,表面平滑如鏡,色漆嵌入地子可保持久遠,不會脫落。現在已發展成為天水漆器最有代表性的工藝。
從1916年天水開辦了第一個隴南工藝廠生產雕漆,請當地書畫界名流張拱辰、趙仰岷參與,他們能書善畫,題詩落款,使產品大為創新,深得文人雅士喜愛。l9l8年又有地方人士張直忱、蒲寶珊等人在宇清巷成立了“協濟工藝廠”生產經營筆筒、茶盤、大煙盤等。另外還有焦海山、周來有等人成立的“蓮葉公司”也從西安請來技師,招收學徒從事漆器生產,這一時期漆器生產興旺發達,產品暢銷各地,質量也名噪一時。但到后來由于官商傾軋,漆器工廠逐漸轉為官辦,加之經營不善,成本昂貴,產品滯銷,經營雕漆的店坊只剩十幾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雕漆業受到重視。1952年已有7戶作坊恢復生產。1953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由藝人郭力學、郭炳學、郭篤學、巨玲、馬志玉、白杰等27人組成“天水市雕漆生產合作社”。建社后工人生產情緒高漲、產品不斷出新、花樣品種繁多,有煙具、酒具、茶具、花瓶、插屏、果盒、茶幾、飯桌、博古書架等數十種,做工精細,造型典雅,聲譽遠揚省外。同時該社還派員赴閩、渝等地學習,制漆與裝飾工藝,技術曰漸進步,質量不斷提高。
1958年7月,雕漆生產合作社過渡為國營天水市雕漆工藝廠。改制后派人赴北京、天津、揚州等地學習石雕、牙雕、嵌鈿技術,已熟練掌握彩繪,鑲嵌、雕填、貼金、嵌銀、胎花、印錦、堆漆、刻灰、戧金、便涂、平螺鈿、研磨彩繪等幾十種裝飾技法,更有著名的書畫家何曉峰、胡橐、周兆頤、張國棟、楊蔭濃等設計圖案。產品有麻榻、桌、幾、箱柜、屏幾和旅游紀念品五大類、數百個花色品種,圖案除傳統人物、花鳥外,又研制成文物精品系列、石窟藝術系列等新產品。與此同時,還改進了嵌鈿工藝,有的屏風上嵌有數萬枚田瓜籽形的小螺鈿片,與象牙、玉石雕刻的人物、花鳥、文物博古交相輝映,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形成一種強烈的地方特色。l969年制成高2.8米的仿古銅毛主席全身脫胎塑像。1973年制成彩漆平繪“群仙祝壽”l2扇大圍屏,均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產品遠銷法國、英國、曰本、比利時、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和香港等37個國家和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天水市雕漆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對雕漆產品的需求,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全市國營、集體、私營的雕漆產品制造企業發展到40余家、個體作坊100多家。天水雕漆以其工藝精湛、風格多樣,雕漆縝密、紋飾綺麗、色彩絢麗、漆色光潤、造型古樸典雅、圖案生動逼真和經久耐用而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