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資料顯示,1、2、3月新增貸款分別達1.62萬億元、1.07萬億元和1.89萬億元,4、5月貸款分別投放5918億元和6645億元,6月新增貸款突破1萬億元已成定局。考慮到月末信貸沖規模因素,預計當月新增貸款將達到1.2萬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上半年銀行貸款約7.0363萬億。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影響6月信貸投放規模的因素,一是住房貸款,二是政府投資計劃的銀行配套資金,三是私人部門的貸款需求。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會議明確擴內需促經濟平穩較快增長10措施,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十項措施,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開工項目投資猛增 ,今年1~5月份,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3520億元,同比增長3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投資23055億元,同比增長40.6%。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的情況看,累計施工項目216420個,同比增加4791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75837億元,同比增長33.8%;新開工項目123878個,同比增加39510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53300億元,同比增長95.9%。從到位資金的情況看,城鎮投資到位資金68295億元,同比增長37.0%;其中,國內貸款增長34.4%,利用外資下降3.1%,自籌資金增長37.9%。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指出,由于外需持續下滑,內需拉動作用在增強。但內需的拉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民間投資還沒有及時跟進。雖然市場預期也在回升,并且會在經濟刺激下逐季回升,但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仍有不少挑戰和風險值得關注。 投資的積極性尚未完全調動起來,尤其是很多領域對民間資本有所限制,導致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工業方面受生產低迷和去庫存化影響,回升依然低迷。從中期來看,潛在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由于信貸規模、貨幣發放都達到歷史高點,會帶來通脹壓力。
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刺激政策對當前經濟出現好轉跡象起到了極為顯著的作用,但對民間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樊彩躍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冷熱不均”。投資、信貸增勢很猛,但出口依然很冷。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刺激政策對當前經濟出現好轉跡象起到了極為顯著的作用,但是,政府孤軍奮戰,民間投資增長低迷。而擴大政府投資如果不能對民間投資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投資以及整個經濟回升的可持續性將難以保證。導致當前民間投資增長動力不足的原因有四:一、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和投資能力,一些跨國公司因資金緊張,為規避生產和經營風險,減少在我國的投資甚至撤資。一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8億美元,同比減少56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同比下降了20.6%。二、地方投資熱情較高,但投資能力不足。三、在當前市場普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傳統投資領域回報率低。公共服務領域進入門檻又過高,民間資本投資空間收窄。四、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銀行配套資金主要帶動的是國有大型企業的中間需求,擠出了大多數非國有企業。銀行貸款投放以中長期貸款為主,造成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突出表現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仍然困難。
魏加寧指出,中國出現資產價格泡沫苗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的測算,有2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了票據市場,這意味著有一半左右的銀行資金是在金融系統內部自我循環,推動金融泡沫的形成——這個結論來自近期他所做的實地調研。按照魏加寧測算的比例,以今年前五個月5.8萬億的貸款規模來計算,即約1.16萬億的信貸資金流入到了股市上。此外,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的票據融資額為1.7萬億元,占全部信貸資金比例約在30%左右。魏加寧說,“目前快速增長的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自我循環,極容易推高股價,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同時也推高房地產的價格。”對于另外一半資金,魏加寧指出,這部分資金雖然是往實體經濟走,但大部分是流向各級地方政府項目上,而流向中小企業的資金非常少。目前的銀行貸款模式容易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快速增長的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里自我循環,容易提高股價,也在推高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中國已經出現新的資產價格泡沫苗頭。”
成思危指信貸推樓價上漲, 是否有泡沫尚難判斷。成思危特別指出,第一季度快速增長的信貸問題,全年的信貸計劃指標在一季度完成了90%以上,當季從銀行信貸轉到投資領域的資金大概是2.4萬億,第一季度信貸投放4.58萬億元,其中4000億元的財政投資拉動銀行信貸轉為投資的規模在2.4萬億左右。對于另外的2.18萬億的貸款增長,成思危表示,除去票據融資以及貸款虛增的部分,不能否認會有部分資金流入到了股市、樓市中,從而造成股市、樓市暫時的回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認為,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內部經濟問題凸顯,內需周期性回落和外需驟降交織,中國經濟需要進入休整期。中國的巨額投資可能會加劇制造業的產能過剩。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為30%。中國經濟的受影響程度比預想的要大。以高投資、高儲蓄、嚴重依賴出口為驅動力,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經濟增長從此將告一段落。“在沒有新的技術革命推動的條件下,中國不可能保持中高水平的增長。”當前形勢下,應當進一步審視發展方式的缺陷,推進優勝劣汰和結構升級,同時,要吸引外部資源提升競爭力,促進國內區域合作與合理布局。有效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而“發展區域性的金融、資本市場是歷史的必然”。
社科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約有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但目前中小企業在金融風暴沖擊下40%已經倒閉,另外還有40%正在生死邊緣掙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線,中小企業必須得到巨大的支持。在全國42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很大一部分企業缺乏可以抵押的資產。有報道指出,近5萬億信貸增長:中小企業占比不足5%。魏加寧指出,銀行貸款大部分是流向地方政府,中小企沒有受益。在中國中小企業占企業各數比重超過90%,對GDP貢獻超過60%,并且提供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和超過80%農民工就業機會。但是所得到的貸款非常之少,業內一些專家認為不超過10%。這樣容易引起企業的分化,大型企業、國有企業越來越壯大,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就越來越困難。
馬光遠博士認為,中國經濟復蘇不能靠樓市虛火。房地產經濟的基本邏輯和常識告訴我們,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房地產全面回升基本是不可能的。2007年的圈地歷史也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地王”頻現,并不一定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和景氣,相反,可能意味著是房市崩潰的前兆。2007年“地王”頻現之后,中國房地產市場隨機進入了調整期,殷鑒不遠。和2007年相比,這一輪圈地,主要動力來自于政策的三重推力:一是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寧波舉行的北京國際金融論壇夏季年會,業內人士、高層都明確指出,信貸資金大量流入了樓市,助長了新的泡沫,推高了銀行的風險;二是瘋狂的資本金調整政策,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所有的救市政策,都比不上國家大幅下調房地產投資資本金比例的影響,從35%大幅下調至20%,等于是拿銀行的未來賭房地產的明天;三是人為制造的通脹的預期,開發商都在鼓噪,惡性通脹將來,買房子保值。在這三重推力下,沒有經歷真正調整的房市重現瘋狂,走出了一輪和居民收入與宏觀經濟完全背離的行情。房價重回巔峰,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陷入尷尬。
宏觀調控是指政府為實現宏觀 ( 總量 ) 平衡,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和外匯收支總量的調節與控制;由此擴展開來,通常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納入宏觀調控的范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穩定增長,重大經濟結構優化,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充分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等。
筆者認為,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市以中央政府大投資和銀行放寬信貸為主基調,這對促進經濟增長和“保8”有明顯作用,但是大部分資金流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甚至于股市、樓市,而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并沒有得到多少“實惠”,會帶來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的市場不公平的競爭態勢,助長產業結構調整失衡,有可能出現新的通脹,對解決就業和社會穩定增加新的壓力,在投資方向和信貸結構上應著手微調。
中國經濟的新風險:通縮有可能急劇逆轉為通脹,通縮與通脹對中國經濟都不好,關鍵是兩極分化嚴重,資本和資金的所有方有可能利用政策投機,而中小企業及民眾很難得到“政策實惠”,危及社會和諧穩定,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