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圣訓中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決定遷移到另一個城市去居住,他把所有的家私﹑衣服﹑用具和財產都打包放在了一只駱駝背上。還帶上了路途中所需要的飲水和干糧,也都掛在了那只駱駝背上的包裹邊上,以便隨時取用。他牽著駱駝出了城在沙漠中走了很長的時間,走累了,就在一個沙丘的陰涼地方歇了腳,剛躺下就迷迷糊糊睡著了。打了一個盹醒來,看不見他的駱駝了,駝背上的東西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財富,還有沙漠里這幾天旅行的飲水和干糧,也都消失了。他站在沙丘上四面觀看,又跑到別的沙丘上向八方尋找,只有茫茫的沙漠,他的駱駝不翼而飛,毫無蹤影。他開始著急,后來變得失望,最后在絕望中癱在了沙漠上,等待死亡的天使。他好像聽到了一些動靜的響聲,驀然回頭看到他的駱駝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背上的東西原封不動都還在那里。忽然間精神抖擻了起來,在萬分激動之中,說錯了話。他說:"真主啊﹗我是你的主,你是我的奴仆。"但是他稍一冷靜下來,忽然覺得說錯了話,向真主萬分地悔過。真主饒恕了他的錯誤,既往不咎,仍舊對他喜悅和恩慈。這個故事記載在《穆斯林圣訓集》中,但因為故事情節很長,這里是簡述。
人難免會有過失,在過失中的人,容易背離真主的正道,誤入歧途。人貴有自覺的懺悔之心,真主的啟示和伊斯蘭的道德是生活正道的準繩,發現錯誤,不論多么嚴重,立即悔改,受到真主寬恕和喜悅,回歸正道。總結懺悔的意思有四點:第一﹑有錯立即悔改,不拖延時間;第二﹑決心改正,決不含糊和猶豫,更不會舊病復發;第三﹑對過去的錯誤有悔恨感,成為以后生活的經驗和教訓,避免重犯;第四﹑由于錯誤所造成的損失要盡快補償,挽回物質和精神的損失。《古蘭經》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向真主誠意悔罪,你們的主或許免除你們的罪惡,并且使你們入下臨諸河的樂園。"(66:8)道德唯人類所有,是思維的最高表現,成為行為的指南針。懺悔是道德的校正裝置,時刻糾正錯誤,端正方向,如同汽車的方向盤,司機開車時精神集中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從許多方面獲得的瞬間信息在大腦中綜合處理,雙手緊握方向盤隨時調整。懺悔就是這個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對于一個真誠的穆斯林是不夠的,必須時刻警惕才能防止犯錯誤,因為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失足和口誤,遺憾終身。
懺悔是道德的監督體系,也是唯人類所獨有,對動物沒有這個要求。道德理論家們說,這個監督體系可以分成兩類:他律的道德和自律的道德。他律的道德是以社會法律和傳統道德習慣為代表,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影響;自律的道德是宗教信仰和對神靈敬畏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形成一個人的道德整體,是完美的人;也有人形成內外道德分裂,就是陽奉陰違的人。譬如孝敬父母,法律有條文,子女有責任贍養老年父母,如果失職是要受法律制裁的;社會習俗也能起作用,迫使兒女對老年父母承擔起贍養的責任,對父母不恭會遭到親戚和鄰居的譴責。
但是,如果沒有自律型的道德約束,法律和習慣也許導致兒女虛偽表現,如孔夫子所說把父母當家畜養起來供給飲食和住房,這不是真孝敬,例如現代社會,兒女托詞工作太忙,把老年父母送入養老院,也許一年也不去看一次。人類的各方面行為都可以分為他律和自律兩種道德表現,譬如警察與小偷。如果只有他律的法制和紀律的約束,警察可以工作不認真,裝看不見,不為有過;小偷可以蒙混過關,與警察捉迷藏,逍遙法外。小偷的偷盜行為被人證物證抓獲之后才構成犯罪行為,經過法庭審判和坐牢,刑滿釋放之后,很可能重操舊業,總結過去經驗,變得更加精明和狡猾,"賊膽越來越大"。擔任社會公職的干部或官員,也不能逃脫兩種道德功能的制約,沒有信仰,就沒有公德。例如有些政府官員在民眾面前發表演說,大談遵紀守法愛國主義,而自己卻在暗中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假公濟私﹑盜竊國家資產,因為沒有自律道德。俗話說:"懲罰只觸及皮肉,不能觸及靈魂。"
當代的世界,所謂的"先進"國家都以法制治國,如交通規則﹑職業守則﹑校規軍紀﹑刑罰條例等都是"法律健全"的標志,但也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形式主義,掩蓋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問題,危機不斷,社會敗壞每況愈下。結果:掃黃,越掃越黃;禁賭,越禁越賭;稽毒,越稽越毒;反貪,越反越貪,形成了"抓不盡的虱子,逮不盡的賊"的惡性循環局面,人心隔肚皮,對任何人都不敢相信。商業界無商不奸是人所共知的陋習,現在又增加了許多新項目,如官商結合的權錢交易﹑司法腐敗﹑學術腐敗﹑教育腐敗﹑醫藥腐敗,使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沒有正當精神信仰的社會根本就不是什么"先進",是人類敗壞的歧途。西方國家把宗教排除在學校教育之外,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都忙于追趕經濟指標,把學校中傳統的"德育"形同虛設,從來沒有正式課程和規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停止了對信仰和道德的認同,這是世界末日的征兆。社會治安需要法律,法律能起到對犯罪者的懲罰罪過﹑判決賠償﹑吸取教訓﹑警告社會以及樹立是非準則的公正意識作用,但法律不能代替信仰和道德的教育。信仰和道德是產生自律守法和行善的根本,可以根治社會的不良現象,配合法律的實施,創造美好的社會環境。人是難免犯錯誤和罪過的,就象司機緊握方向盤,一刻不能掉以輕心一樣。《古蘭經》說:"誰在不義之后悔罪自新,真主必赦宥誰。真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5:39)先知穆圣說:"人人都會有罪過,能懺悔的人才是最佳的好人。"《提爾密濟圣訓集》思維和道德是人性,時刻有可能犯錯誤和罪過也是人性,人性就是真主為人類造化和規定的特性,人性中的錯誤傾向是真主為人類設置的敬畏真主和端正品行的考驗,所有的人都如此,即便是真主選定的圣賢也莫能例外。
歷代圣賢都是真主選定的標準人格,他們向普通人展示榜樣,必須不斷懺悔和改正錯誤才能保持與真主的緊密關系,取悅于真主。《古蘭經》中記載的許多真主的使者,他們都有不同的錯誤,但都向人們表示他們都是有錯誤和罪過而能立即懺悔的人,例如先知阿丹和哈娃在犯了錯誤之后立即懺悔,獲得了真主的饒恕。以下是先知達伍德向真主求饒的記載:"達伍德以為我考驗他,他就向他的主求饒,且拜倒下去,并歸依他。我就饒了他的過失,他在我那里,的確獲得寵愛和優美的歸宿。"(38:24-25)先知穆圣對他的弟子們說:"人們啊﹗不要以為你們做了一些好事就必定進入真主的天堂,那還要看是否真主饒恕了你們的過失,許可你們進入天堂。"弟子們問他:"真主的使者啊﹗那么,你是否就必然進入天堂了﹖因為真主一定饒恕你的過失。"先知穆圣回答說:"不是,我也不能例外。你們不是看見了嗎﹖我每天做七十次祈禱,祈求真主的饒恕。"
信士把生命看作是接受真主的考驗,為后世積累取悅真主的財富,但是也是為了創造今世美好的生活,真主對敬畏的信士在今世就給予賞賜。《古蘭經》說:"我說,你們應當向你們的主求饒----他確是至赦的----他就使豐足的雨水降臨你們,并且以財產和子嗣援助你們,為你們創造園圃和河流。"(71:10-12)這是先知努哈對他的教民宣教時,傳達真主的啟示和勸導。能懺悔的人,是能夠保持道德整體完美的人,他不但將獲得后世和今世真主所許諾的賞賜,實現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在現實的生活中,懺悔的信士能獲得精神的愉快,心胸坦蕩,精神飽滿。即使在物質缺乏的生活條件中,他仍舊是精神的富翁,享受社會和家庭的無窮樂趣和尊敬,在精神上克服困窘取得勝利,充滿了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古蘭經》說:"(有許多先知)只說:'我們的主啊﹗求你赦宥我們的罪惡,和我們的過失,求你堅定我們的步伐,求你援助我們以對抗不信道的民眾。'故真主將今世的報酬和后世優美的報酬賞賜他們,真主是喜愛行善者的。"(3:147-148)"我的過份自害的眾仆呀﹗你們對真主的恩惠不要絕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過,他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39:53)
再講一個圣訓中記載的故事。一個罪惡滔天的人,他最后懺悔了,獲得真主的恕饒。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謀殺過九十九個無辜的人,忽然有一天良心發現,覺得這樣下去太過份了,希望悔過自新,祈求真主的恕饒。他晉見了一位最有學問的長者,要求指點明津。老學者說:"孩子啊﹗你別異想天開了﹗對于如此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怎么能請求真主恕饒呢﹖你就死了這個心,準備死后直接進火獄吧﹗我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指導你,你另請高明去吧。"這個人感到絕望,心里想:"偷一只綿羊被判殺頭,盜竊一頭山羊也是處以絞刑,反正都是死路一條。不如一不做二不休,連這個老家伙也不留了。"殺死了老學者,揚長而去。他帶著債多不愁的心理,又見到一個老頭,看樣子很有學問,不妨問問他是否還有悔過自新的機會。這位學者的觀點顯然與前一位不同,他肯定地說,不論多么大的罪惡,真主都接受人的真誠懺悔,不過要有實際行動。老人說,有一個村莊,那里住著的都是好人,他們天天禮拜求主,最后都被請進天堂。"你盡快動身,去到那里。如果你趕到了那里,你的所有罪惡就一筆勾銷,跟著大家一塊兒都被請進了天堂。快去吧﹗孩子。"他抱著這一線希望就朝那個村莊方向奔走,但在旅途上,他一命嗚呼,死了﹗這時從他奔走路途的前后來了兩個天使,后面來的是抓他進火獄的天使,前面來的是請他進天堂的天使。后面來的天使說,這個人謀殺過一百個無辜的人,罪當進火獄;前面來的天使說,他已經走上了懺悔的道路,應當免除他的罪過,請他進天堂。
從兩個地方來的天使爭論不休,各持己見。這時有一位天使路過那里,問他們倆為何爭吵。這兩位天使都同意請他做裁判,最后由他評一個公理出來,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這位路過的天使說,他倆都必須服從他的安排,雙方測量一下這個人走過的路,找到中心點,以此為界,看他氣絕倒下的地點最接近哪邊。測量結果出來了,他死在靠近無罪村莊的一邊。最后的裁決是:他的靈魂應當由無罪進天堂的天使帶走。《古蘭經》有證:"在他們(易卜拉欣和易斯馬儀)去世之后,有不肖的后裔繼承他們,那些后裔廢棄拜功,順從嗜欲,他們將遇迷誤的果報。但悔罪而信道,且行善者除外,他們將進入樂園,不受絲毫虧待。"(1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