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者按語﹕本文作者是蘇鉆妮?巴羅德﹐是《巴勒斯坦年鑒網站》的主編。 她同家人訪問美國時﹐看到報亭出售的《穆斯林姑娘》雜志后﹐以她的專業眼光評價這本雜志寫了以下感想。 她的網站是﹕www﹒PalestineChronicle﹒com。]
我們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來到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雨雪交加﹐寒風打在臉上如同芒刺和利刃。 我和丈夫﹐還有我們的兩個女兒﹐躲進了一家咖啡店﹐只想躲避一下寒冷。 我孩子的爸爸到柜臺上訂購飲料和甜點去了﹐我同兩個女兒入座等候。 我心里想﹐這是美國﹐到處都是西方腐朽文化﹐對這兩個未成年的姑娘將會有什么影響﹐一個九歲﹐一個七歲﹐擔懮找不到適合于她們接觸的社會生活。 美國除了對女孩宣傳時裝表演﹑通俗文化﹐還能有什么﹖ 現代的文化市場和影視節目都高度商業化﹐唯利是圖﹐迎合女孩們愛虛榮和愛美的心理﹐從來不重視對孩子的道德教育。
我在咖啡柜臺附近的報刊雜志柜上漫不經心的溜覽﹐在女童雜志部份有各種女孩子們喜歡的封面和裝飾﹐如《少女世界》之類。 忽然間﹐我看到了一本雜志﹐封面上是一個戴蓋頭的穆斯林女子﹐雜志的名稱是《穆斯林姑娘》﹐喜出望外﹐立即就買了下來。 回到桌前﹐把這本新雜志遞給了她的大女兒﹐“寶貝﹐看看這個。” 女兒看到這本書﹐眼光閃亮了一下﹐有些驚喜﹐可能她也在沉思﹐到了美國可能看到什么奇異的西方文化﹐以后怎么辦﹖
熱咖啡端上桌之后﹐我們都呷著咖啡﹐暫時忘記了外面的刺骨寒風。 我從女兒手中接過了這本雜志﹐細心翻看里面的內容。 我高興地看到﹐在這污濁的花花世界里總算能看到一點綠色的清純。 這本雜志里沒有一般女孩刊物中的吃喝玩樂的信息和誘惑﹐沒有時裝表演的商業暗示﹐也沒有交男朋友的訣竅﹐而是姑娘們以切身的感受談信仰和做穆斯林女人的責任感﹐從西方社會中女子的角度談尊嚴和理想。 這本穆斯林姑娘特色雜志的刊訓是﹕追求知識﹑贊美真主和奮勇向前。 雜志封面和內頁所有的圖片﹐姑娘們的形像都很端莊﹐優美和溫婉﹐看不到在一般西方女子刊物上的矯揉造作和妖媚挑逗的樣子。 在開頭的一組文章前﹐大標題是“姑娘們走向世界”﹐都是發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女子感想﹐如美國﹑歐洲﹑印度尼西亞和黎巴嫩。
然后是穆斯林女子專題報導﹐有一篇巴勒斯坦著名女柔道選手的個人經歷和世界比賽成就﹐她獲得過兩次世界冠軍。 另一篇報導是﹐一位美國穆斯林女子載娜伯?阿丹﹐她創立了援助蘇丹達爾福爾聯合基金會﹐組織慈善機構到蘇丹和索馬利去訪問和發放賑濟物質﹑宣傳和教育﹐幫助當地居民自力更生﹐救災渡荒。 這一期刊登的“本月女豪杰”是一位意志剛強的美國小姑娘﹐莎伊斯塔?沙比爾。 她才十幾歲﹐目標是成為穆斯林女作家和新聞編輯﹐決心刻苦學習和訓練﹐步步按照她的“十三年成材規劃”嚴格要求自己。 文章中有她的學習和生活照片﹐她自己說﹕“在美國想當總統不容易﹐但要為自己的選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一切取決于個人的奮斗﹐很有成功的希望。 只有自己下定了決心﹐并且踏實地做起來﹐必將得到真主的援助。”
在穆斯林姑娘生活欄目中﹐有許多文章討論的內容很廣泛﹐例如某些姑娘懮慮﹐戴蓋頭的女孩在同學中的孤獨感﹐也有人說參加某些活動不方便。 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把伊斯蘭的大門放得很寬﹐只強調堅守伊斯蘭信仰﹐在許多方面不妨有靈活機動的變通。 也有文章討論美國中學生之中流行的文學讀物和社會習慣﹐穆斯林女孩怎樣理解﹑參與和堅持原則。 每個問題都是在西方生活的穆斯林女孩們每天能遇到的實際生活﹐但是我并不是對每篇文章和每個觀點都感到滿意﹐例如有些人對布什的政策表示贊揚﹐堅持黨派的觀點。 使我感受很深的是﹐在美國的穆斯林姑娘們敢想敢說﹐在堅持伊斯蘭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尋找各種適應社會的途徑和方法﹐代表了她們“奮勇前進”的毅力和英姿。
在美國社會中出現這樣的雜志﹐有獨特的思想和文化﹐給穆斯林女子指出一條愉快而光明的生活道路﹐也是對整個穆斯林世界女子們的思想貢獻。 《穆斯林姑娘》編輯的主導思想是把信仰原則融化在實際行動中﹐密切結合生活和理想﹐對年青幼稚的穆斯林女孩們給予正確引導。 這些都是今日世界不可回避的問題﹐外部有壓力﹐內部須有自知之明和明確奮斗目標。 這本雜志是把西方社會的敵視﹑壓迫和腐朽文化都轉化成姑娘們為之奮斗的精神力量﹐在艱難的時代﹐培養和造就穆斯林的新女性。 惡劣的環境會產生頑強生命力的免疫力﹐但必須去努力﹐創造條件﹐改變現狀。 穆斯林的女孩們必須受到鼓勵和引導﹐敢于奮斗﹐敢于“站出來”和“站起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如科學家﹑體育健將﹑藝術家﹑外交家﹑政治家。 穆斯林有了人才﹐就有了力量和未來前途。
我的大女兒伊姆安﹐在讀完一篇莎伊斯塔的專題報導之后﹐滿臉莊嚴的樣子指著她的一幅照片說﹕“媽媽﹐我希望像她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