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下午,昌吉市世紀花園小區寧靜而溫馨。柔和的斜陽透過樹枝灑在草坪上,遠處傳來蕩秋千孩子的笑聲。84歲的張文甫老人散步回來,見到記者就打開了話匣子。
張文甫老人改革開放之初來到昌吉市,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在他的記憶中,30年前的昌吉還是一個小縣城,四周都是戈壁灘。“剛來昌吉,我們一家4口住在一處40平方米的老樓里,雖然沒有暖氣,沒有下水管,但那時已經算不錯了;今天,我和女兒女婿住著150平方米的高層,要什么有什么……”老人平時喜歡到處走走逛逛,常和老伙伴們撫今追昔,感慨不已:這城市變得太快,讓人咋看都眼花。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園林城市的定位,使昌吉市的變化日新月異。
漢唐盛世北庭都護府的設置,為后人留下了古“庭州”的美名牞也傳承著繁榮的夢想和強盛的愿望。今天,行走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處處可以感受到盛世氣象,“昌盛吉祥”的理想已經在勤勞、開放、創新的昌吉人民手中變成了現實。
“改革開放30年來,昌吉回族自治州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群眾。”
10月9日下午,昌吉州黨委副書記、州長劉志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7年,昌吉州生產總值達到360多億元,為自治區的十分之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036元,居全疆首位;沿天山北坡數百萬畝優質棉、釀酒葡萄、高產玉米以及制醬番茄等特色經濟作物,在為廣大農民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給農業產業化和棉紡、食品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烏魯木齊市民餐桌上更離不開昌吉生產的牛奶、蛋禽、蔬菜、面粉和肉類……劉志勇如數家珍。
近年來,昌吉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烏昌經濟一體化、自治區加快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和準東煤電煤化工產業帶的機遇,立足于打造加工制造園和人居環境最佳的烏魯木齊“后花園”,迎來了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成為天山北坡城鎮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躋身新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記者在昌吉州各縣市采訪中看到,30年前的傳統農業已經被專業化、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現代化新農業取代,近2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經濟的強勁引擎。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新農村建設明星鎮、小康村脫穎而出。
昌吉市榆樹溝鎮閩昌回民新村是福建省對口支援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小區是在戈壁荒灘上平整改造后規劃建設的,目前已經有110戶村民住進了每戶180平方米的新居,小區綠化、上下水、柏油路樣樣俱全,村里還辦起了幼兒園,和城市沒有區別。41歲的村民楊春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2004年這里剛建設時,他就從老村搬遷過來。楊春發一邊引記者參觀他的住房和開的商店、飯館,一邊為自己的先見之明而自豪。“是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讓我們農民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啊!”楊春發興奮地說:“黨中央重視農村和農業發展,關懷支持咱農民,現在種地不用交稅還有補貼,我對實現小康很有信心。”
呼圖壁縣城的世紀園湖水波光蕩漾,綠樹層疊,游人如織——面對此景,誰能想到這里以前是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渠,兩邊是臟亂的棚戶。圍繞昌吉市打造烏魯木齊“后花園”的構想,周邊的縣市也各展風姿:以5A級景區天池為龍頭,阜康市博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的殊榮;呼圖壁、瑪納斯、吉木薩爾、奇臺、木壘……城鎮的現代化氣息越來越濃,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在城市繁榮的背后,激蕩著庭州兒女走向新型工業化的腳步聲。是改革開放的大潮,使特變電工從一個街辦小廠成長為中國變壓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核心骨干企業,占據了中國高壓輸變電制造企業的半壁江山。
“十五”以來,昌吉州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煤電煤化工、石油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紡織、機電制造和新型建材、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六大優勢支柱產業正在崛起,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三個產業的比重達到3∶4∶3,工業經濟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火車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