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每年齋月將至,穆斯林群眾企盼發(fā)洪財?shù)男那樵浇惹校①辍⒅魉锣l(xiāng)佬們更為何日入齋“認真”地較起針來。天道有常,月有定數(shù),出沒有時。中國穆斯林身居東方,居住區(qū)域廣泛,大分散小集中,地形各異氣象萬千,思想流派繁榮而學者鮮見,但奇事卻能不斷涌現(xiàn)。極端先進的穆斯林能在合朔前農(nóng)歷的三十喜見新月,極端保守者至初四晚方得見新月。故,中國穆斯林每年齋月有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入齋者,也就有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甚或初五開齋者。
一月數(shù)見新月,此一異象為中國穆斯林所獨有,令其它地區(qū)的穆斯林們羨慕不已,納悶中國穆斯林兄弟們?yōu)楹文苊?span id="gah4iakz8"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5%E6%D6%F7">真主如此特殊榮光。教外人士更一頭霧水不知玄機,一地穆斯林而數(shù)度開齋,既無定日往來祝賀頗費周折,想伊斯蘭博大精深包容萬象,于此可見一斑。
為消除歧見,茲就《古蘭經(jīng)》、圣訓、教法中有關月論的論述條分于后,以資有心者參考。
一、《古蘭經(jīng)》中有關年月的章節(jié)
真主說:“依真主的判斷,月數(shù)確是十二個月,真主創(chuàng)造天地之日,已記錄在天經(jīng)中。其中有四個禁月,這確是正教。故你們在禁月里不要自欺。”(9:36)
“ 信道的人們啊!齋戒已成為你們的定制,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制一樣,以便你們敬畏。”(2:183)
“他們詢問新月的情狀,你說:‘新月是人事和朝覲的時計。’正義絕不是從房屋后面穿洞進去,但正義是敬畏。你們當從門戶走進房屋,當敬畏真主,以便你們成功。(2:189)
“你們的主確是真主,他在六日內(nèi)創(chuàng)造了天地,然后,升上寶座,他使黑夜追求白晝,而遮蔽它;他把日月和星宿造成順從他的命令的。真的,創(chuàng)造和命令只歸他主持。多福哉真主——全世界的主!”(7:54)
“圣潔哉真主!他把許多宮造在天上,又造明燈和燦爛的月亮。”(25:61)
“他曾以太陽為發(fā)光的、以月亮為光明的,并為月亮而定列宿,以便你們知道歷算。真主只依真理而創(chuàng)造之。他為能了解的民眾而解釋一切跡象。”(10:5)
“太陽不得追及月亮,黑夜也不得超越白晝,各在一個軌道上浮游著。”(36:40)
“他本著真理,創(chuàng)造天地;他截夜補晝,截晝補夜;他制服日月,各自運行,到一個定期。真的,他確是萬能的,確是至赦的。”(39:5)
“天地的國土是他的;他沒有收養(yǎng)兒子,在國土中沒有伙伴。他創(chuàng)造萬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25:2)
“對于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變更;對于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變遷。”(35:43)
“日月是依定數(shù)而運行的。草木是順從他的意旨的。(55:5——6)
《古蘭經(jīng)》明確告訴我們:真主創(chuàng)造天地造化日月,日月各按其軌道依定數(shù)而運行,他使日放光以月借光交相映輝;他截夜補晝,截晝補夜使日夜長短交錯;他判定月份為12個月,設其中4個月為禁月,于禁月中命齋戒一月,以新月為人事和朝覲的時計;新月出沒有律可循,因“他創(chuàng)造萬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他把日月和星宿造成順從他的命令的”,“對于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變更;對于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變遷。”
因此以經(jīng)訓為原則按律尋月是消除穆斯林歧見的最正確方法。
二、圣訓中有關見新月入開齋的論述
1、伊本•歐麥爾傳述:先知說:“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如遇云蒙,當定度之。”(穆斯林圣訓實錄2176段)
2、伊本•歐麥爾傳述:主的使者提到齋月時用手示意:‘一個月有如此如此如此天數(shù)。’(在第三次,他蜷起一個大姆指),并說:“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如遇云蒙,當定度是月30天。”(穆斯林圣訓集2177段)
3、伊本•歐麥爾傳述:安拉的使者說:“一個月有29天,另一個月有30天”。(穆斯林圣訓實錄2188段)
4、伊本•歐麥爾傳述:先知說:“我們是文盲的民族,不會書寫也不會計算,一個月有如此如此如此的天數(shù),(他伸出十指示意并在第三次蜷起一個姆指意指29天)又示意一個月有如此如此如此的天數(shù)。”意思是30天。(穆斯林圣訓實錄2189段)
5、艾卜•胡勒勒傳述:安拉的使者說:“你們看見新月后封齋,看見新月后再開齋,如果有云彩遮蔽,你們就封30天齋。”(穆斯林圣訓實錄2192段)
6、艾卜•胡勒勒傳述:先知說:“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如遇云蒙,當全美定數(shù)。”(穆斯林圣訓實錄2193段)
7、艾卜•胡勒勒傳述:安拉的使者說:“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如遇云蒙,當數(shù)夠30天”(穆斯林圣訓實錄2194段)
8、艾卜•胡勒勒傳述:安拉的使者說:“你們不要在齋月的前一天或者前兩天封齋,除非是一直在封齋的人,可以連著封這兩天的齋。”(穆斯林圣訓實錄2196段)
9、媼姆•賽麗麥傳述:先知盟誓一個月不接觸圣妻們,過了29天,他來接觸她們。有人對他說:“先知啊,你曾盟誓一個月不接觸我們。”他說:“這個月是29天”(穆斯林圣訓實錄2200段)
10、庫勒卜的傳述:赫力斯的姑娘溫姆凡度里派我到敘利亞去見穆俄威業(yè),給溫氏辦事。在敘利亞新月出現(xiàn)了,我在聚禮日看見了新月,后來我在齋月末旬到了美地納,伊本阿巴斯問我道:“你們是什么時候看見月的?”我說:“我們在聚禮日看見了月。”他說:“你看見了沒有?”我說:“我看見了,而且大眾都看見了,大家都封住了齋,穆俄威業(yè)也封了齋。”他說:“但是我們是在聚禮一見了月我們就得一直齋戒,或完成三十天,或見月開齋。”我說:“穆俄威業(yè)的見月與封齋還不足為論嗎?”他說:“不是這樣講,因為穆圣命令我們這樣辦。”(穆斯林2203段)
11、艾卜•伯赫特勒傳述:我們在伊拉克見到了新月,然后派人去問伊本•阿巴斯是否見月。伊本•阿巴斯說:“安拉的使者說:‘的確,安拉給予新月出現(xiàn)的時刻,所以你們?nèi)缬鲈泼桑腿肋@個月的天數(shù)(30天)’。”(穆斯林圣訓實錄2206段)
12、艾卜•伯克勒傳述:先知說:“會禮的兩個月份不減損。”(穆斯林2207段)
13、赫力斯的兒子候賽尼的傳述:滿克的首長講演到:“穆圣給我們的規(guī)定:‘見月而辦功課。’我們?nèi)鐭o見月,而有兩個公正的人報月,我們就領月,而開始辦功課。”(圣訓之冠齋戒篇第四節(jié)28段)
14、一個圣門弟子說:“大家對于齋月的最后一日,正在紛紛議論,兩個鄉(xiāng)下人來見穆圣,他兩個指真主盟拆:他兩個昨天晚上確實看見了新月。于是,穆圣命令大家即時開齋,第二天早上大家赴禮拜的地方,舉行會禮。”(圣訓之冠齋戒篇第四節(jié)29段)
15、伊本•歐瑪?shù)膫魇觯阂话闳藢τ谛略乱庖姴煌覉蟾娼o穆圣說:“我確已看見了新月。”因此,他開始封齋,而且命令大家也封齋。(圣訓之冠齋戒篇第四節(jié)30段)
16、伊本阿巴斯的傳述:一個鄉(xiāng)下人來見穆圣說:“我確實看見了新月。”穆圣說:“你見證萬物非主惟有真主嗎?”鄉(xiāng)下人說:“是的,我見證。”穆圣說:“你見證穆罕默德是主的差使嗎?”鄉(xiāng)下人說:“是的,我見證。”穆圣說:“比倆里啊!你宣告大家,讓他們起齋吧!”(圣訓之冠齋戒篇第四節(jié)31段)
綜合以上所引15則圣訓,可以概括出五類問題:
(一)齋月如何確定。
(二)月份的大小。
(三)異地見月領月的問題。
(四)懷疑之日封齋的問題。
(五)根據(jù)這些圣訓可以給出的法學判斷。
(一)、關于齋月如何確定。
據(jù)所引第1、2、5、6、7、13、14、15、16段圣訓,齋月如何確定有三種情況。
第一、 見到新月。見月封齋見月開齋是確定齋月起止的總原則,任何穆斯林都不能違反、違背這一明確原則。至于見月者的身份、人數(shù),教法學家們有不同的主張,后面將詳細列出他們的觀點。
第二、 據(jù)所引第2、5段圣訓,如不見月,當全美舍爾巴乃(伊歷8月)30天和勒麥丹月(齋月)30天。
第三、 據(jù)所引第1、6、7段圣訓,如不見月,當定度估算。定度估算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據(jù)第6、7段圣訓,依常法當全美這個月的定數(shù)或數(shù)夠30天。因為如果依歷制推算,七月為小腱(一月29天),那么8月定數(shù)是大腱(30天)。所以遇云蒙,當全美這個月的定數(shù),即數(shù)夠30日。齋月也是這樣,如果伊歷八月29見月,齋月定數(shù)為30天。如果伊歷七月八月都為大建(都是30天)那么齋月定數(shù)就是29天。
2、據(jù)所引第1段圣訓,當定度估算。如伊歷七月為大腱,八月定數(shù)應為小腱,月滿29日,是日遇云蒙不見月,(天空晴朗不見月不應推算)可以定度估算。如何定度估算,法學家們有不同主張,有主張依天文學家推算結果者,有主張不能依此法者。反對者引用伊本•歐麥爾的傳述:“我們是文盲的民族,不會書寫,不會計算。”又援引《古蘭經(jīng)》22章78節(jié)“他揀選你們,關于宗教的事,他未曾以任何煩難為你們的義務。”為證說:穆斯林大眾并沒有被責成要運用天文學來確定他們?nèi)臊S的時刻,如果責成他們這樣做的話,將會使一般穆斯林大眾感到困難。困為精通天文學者只是少數(shù)人,我們是不會計算,不會書寫的民族,況且,天文學的證據(jù)是或然性證據(jù)。
此一觀點,引經(jīng)據(jù)典看似有理,實際上并不符合穆斯林的現(xiàn)實情況。首先見月并不是穆斯林大眾的責任,只要有少數(shù)人見月即可確定齋月來臨,教法并沒要求每個穆斯林必須自己見到新月。其次,圣人時代穆斯林大眾大多不會計算,不會書寫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現(xiàn)實中的穆斯林顯然已不是這樣。據(jù)伊斯蘭教法原理,對一事物判斷的原因改變后,其斷法也隨之改變。因此,據(jù)穆斯林掌握的天文知識進行觀測計算推演是可以的。再次,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可以為我們提供確鑿的證據(jù),預測天文現(xiàn)象分秒不差,早已不是中世紀星象學家的水平了。況且,我們?nèi)粘6Y拜時間的確定,每日止齋開齋時間的確定也多運用天文臺提供的日出日沒時刻表。穆斯林利用經(jīng)緯度和指南針確定天房克爾白的確切方向比傳統(tǒng)方法更容易方便。但是我們必須要強調(diào)一點,天文觀測計算是作為教法規(guī)定看月最有效的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望月這一最基本的尋月方式。
如果看月和天文計算都確定天上沒有新月,第二天就不能封齋或開齋。如果兩者都確定天上有新月,第二天必須封齋或開齋。
如果出現(xiàn)二者矛盾的意見,以天文計算天上有月,而沒有人親見新月,或者有人聲稱見月,而以天文觀測計算天上沒有新月,這樣的話問題就比較復雜,事關主命功課不可不慎重。遇到此種情形,應交由各地主持清真寺的阿訇伊瑪目們定奪。因為伊瑪姆們要對真主負責,所以伊瑪姆們即要懂得有關天文常識,又要懂有關尋月見月領月的教法律例,根據(jù)實際情況獨立做出判斷。伊瑪姆一旦作出判斷,一般穆斯林有義務遵照執(zhí)行。至于見月者和計算者本人則可以按他自己所堅持的決定是否封齋或者開齋。
(二)、伊歷一月有大小腱之分。
據(jù)所引第2、3、4、9、12段圣訓可以肯定,伊歷月份有大小建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據(jù)第12段圣訓可以理解,會禮的兩個月不減損,是指無論這個月是29天或者是30天,穆斯林只要圓滿完成功課,安拉的回賜不減損,30日并不比29日回賜多。這里顯然并不是指這兩個月都是30天。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見月開齋一說了,每年齋月都應是30天,而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三)、異地見月領月問題
前引第13、14、15、16段圣訓說明了同一區(qū)域見月領月的問題。因同一地區(qū)日出日沒,月出月沒時刻相同,氣象條件差別不大,伊瑪目們可以較為容易地據(jù)實際情況作出領月與否的判斷。若當時滿天烏云,有人卻聲稱見月,他雖然作證自己見月,也可斷定為偽證;若望月時天空只是浮云掠過,又有天文計算作為旁證,伊瑪目可能會作出領月的判斷。
那么異地穆斯林見月此地穆斯林是否領月,是需要認真討論認真對待的問題。
第10、11兩段圣訓是拒絕領受異地新月的記述。這里提出需要注意的兩點。一,敘利亞和伊拉克離麥地那距離較遠,伊本•阿巴斯拒絕領月的理由有二。(一)圣人命令如此;(二)真主規(guī)定一個地區(qū)新月出現(xiàn)的時刻,也就是說各地區(qū)穆斯林應根據(jù)各地區(qū)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入開齋時間。二,過去通訊條件有限,如一地見新月,報月范圍也有限。依現(xiàn)在通訊條件,一處見月可以馬上通告全世界穆斯林知曉。
那么離見月地距離較遠地區(qū)的穆斯林是否領月,伊瑪姆們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伊斯蘭地區(qū),一處見月,其它地區(qū)的穆斯林都必須封齋,因為齋月已經(jīng)來臨,封齋的主命不應因為地區(q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馬立克法學派和哈乃菲法學派傾向于此一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一個城市看到新月,那么見月地區(qū)的所有穆斯林都應該封齋,其它未見新月地區(qū)的穆斯林不封齋。因為法官或者伊瑪姆要根據(jù)報月人的證詞來確定新月,其它地區(qū)的伊瑪姆無法要求報月人作證。
第三種觀點認為:一個城市的穆斯林看見新月,這個城市的人應該封齋,即使離見月城市不遠的其它城市的穆斯林也不領月。沙非爾法學派的部分伊瑪姆們傾向于這一主張。
第四種觀點認為:如果一個城市有穆斯林看見新月,那么同一看月區(qū)域的穆斯林和這一區(qū)域西邊的穆斯林應該封齋。伊瑪姆腦威認為這一主張是最正確的。因為一處見月,此地越往西穆斯林見月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合朔之后日月西行,越往西行太陽和月球之間的距離越大,在地球上形成的夾角也越大,新月也遞此增大。
以上四種觀點,筆者認為第四種觀點較為合理可行。因為每次新月的出現(xiàn)在地球上都有一特定的首先觀測到的區(qū)域,在此一區(qū)域以東地區(qū)不可能見月,也就是封齋的主命在能觀測到新月地區(qū)以東的地區(qū)還沒有下降,對此地穆斯林來說封齋還不是主命。一些人托說為小心謹慎其見刻意提前入齋,貌似積極實則含有違抗主命之意。伊斯蘭對穆斯林的要求是服從,主命來臨堅決執(zhí)行,主命未至絕對服從主的決定,不可以已度天,致使當?shù)貋y象縱生。
如果一地據(jù)天文推算天上有新月,但因故未能見月,如果西邊有人報月,應當有當?shù)氐囊连斈穫儧Q定是否領月,如果伊瑪姆們意見不一,應各負其責,群眾應跟隨自己的伊瑪姆決定是否進入齋月,而不應擅自決斷脫離當?shù)卣墁敔栿w的統(tǒng)一,因為伊瑪目們領月與否都符合教門要求。須知!要對真主負責任的是伊瑪姆們,一般群眾服從本地伊瑪目是教門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一城或者一鎮(zhèn)有數(shù)座清真寺,各寺伊瑪姆們應擯棄派性意識集體商定是否領月,如果意見不一,伊瑪目們應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普通禮拜寺應該服從中心清真寺(一個地區(qū)穆斯林約定俗成認為的大清真寺),應該避免同一地方入、開齋不一的現(xiàn)象,伊瑪目要對當?shù)啬滤沽重撠煟槐亓碛兴冢@是伊瑪姆應遵守的教門規(guī)則之一。
(四)、懷疑之日的齋戒
懷疑之日即平時穆斯林大眾所言之“ 閃克”日,即伊歷八月29日之后的一天,因為這一日可能是八月的第三十日,也可能是齋月的第一天,存在有這兩種可能性,所以這一天被稱作懷疑日。
在這一日是否可以封齋,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關于懷疑日有兩種不同的界定,第一種即上面所指,伊歷二十九日之后的這一日統(tǒng)稱之謂懷疑日。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伊歷二十九日傍晚穆斯林各地區(qū)晴空萬里,即無云蒙蔽,也無灰塵遮擋視線,第二日應確定為伊歷八月的第三十日,沒有懷疑之說。這是伊瑪姆艾哈邁德側重的觀點。
其次,據(jù)前引第8段圣訓,禁止一般穆斯林在這一天封齋,除非是一位穆斯林有定時封副功齋的習慣,比如他經(jīng)常在周一、周二封齋,而齋月前的這兩天正好是周一,周二,他可以按習慣封副功齋。
第三、不能為了謹慎起見,在這一天封兩可齋,有人報月,轉(zhuǎn)為主命封,無人報月算是封副功齋,切記主命功課不能有兩可之舉意。但據(jù)伊瑪姆伊本•哈哲勒主張,在這一天可以封還補的主命齋,和許愿的齋,因為封這兩種齋時,封齋者舉意明確肯定,懷疑日之懷疑并不能使他的肯定意向的舉意失效。
第四、伊瑪姆們一致主張:在懷疑之日沒有封齋的人,在當天有證據(jù)證明它屬于齋月,那么,沒有封齋的人應在當天余下的時間內(nèi)齋戒,齋月結束后,再補封一天主命齋。
在懷疑之日封著副功齋或者還補齋或者許愿齋的人,在知曉這一天屬于齋月的情況下,他們的齋戒是否可以代替主命齋因而過后不需要再另補一天齋,或者是齋月后需要再補一天齋呢?伊瑪姆們對此有不同的主張:沙菲爾、馬立克、罕白里三家法學派主張:他的這一天齋不能算是主命齋,他應補封一天。哈乃菲法學派主張,可以轉(zhuǎn)成主命齋,過后不再補封。
什葉派的大部分伊瑪姆主張,封齋者不需要再還補,但是如果封齋者在懷疑日封齋時舉意封的是這個齋月的主命齋,那么,他應該在齋月后還補這一天的齋,因為他舉意封齋時主命還未確定,故他的舉意不成立。
(五),根據(jù)《古蘭經(jīng)》和有關圣訓,不同教法學派的伊瑪姆們對有關見月領月齋月確定有不同的判斷,從更廣泛的角度給穆斯林們實際執(zhí)行提供了規(guī)范。下面援引遜尼派四大法學派和什葉伊瑪姆派有關新月的教法判斷,以便中國的伊瑪姆們能有全面的參考資料。
所有穆斯林一致認為,如果一位穆斯林親自看到了新月,他必須按照他已確定的見月信息執(zhí)行教法的有關規(guī)定。看到了入齋新月的穆斯林,即使所有的穆斯林第二天都沒有封齋,他也必須封齋;看到了開齋新月的穆斯林,則必須開齋,哪怕全世界的穆斯林第二天都還封著齋。如果他看見了入齋的新月,并且在教法官面前作證自己見到了新月,而教法官拒絕了他的見證,他第二天雖然封了齋,但是哈乃非法學派的伊瑪姆們主張,他齋月后應再還補一天齋,其他法學派的伊瑪姆們沒有這樣主張。
各家法學派對有關新月如何確定的問題,在某些細節(jié)方面有不同的主張。
第一個問題:哈乃非、馬立克、罕白里三家法學派主張:只要有一個地區(qū)見月,(不考慮見月區(qū)域的差異)無論遠近,其它地區(qū)的穆斯林都應該封齋。
沙非爾法學派和什葉派伊瑪姆學派主張:如果一個城市的人見新月,而另外一個城市的穆斯林未見新月,若兩城處在新月出現(xiàn)的同一地區(qū)之內(nèi),則應領月,若不是處在同一地區(qū)之內(nèi),則各地應根據(jù)各地的情況判斷,同一地區(qū)指日出日沒時刻比較接近的地方。
第二個問題:伊瑪姆們一致主張,新月的確定以穆斯林大眾看見為證據(jù)。因為圣人說: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若個別人看見新月,新月應如何確定,各家伊瑪姆們有不同主張。
哈乃非法學派主張:入齋新月的確定最低需要有一位男性穆斯林和一位女性穆斯林見證,證人須是理智健全且公正的人。開齋新月的確定最低要有兩位男性穆斯林,或者一位男性穆斯林和兩位女性穆斯林見證。天空有浮云出現(xiàn)的情況下,如此取證,如果晴空萬里,無論入齋開齋新月的確定,則需要有很多穆斯林見證。
沙非爾法學派主張:入齋新月開齋新月的確定,只需要一位理智健全公正的穆斯林見證即可,并且不需要考慮看月時天空是否晴朗。 馬立克法學派主張:無論看月時天空是否晴朗,入齋開齋新月的確定最低需要二位公正穆斯林的見證。
罕白里法學派主張:入齋新月的確定需要一位公正的男性穆斯林或者一位女性穆斯林見證即可,開齋新月的確定需要有二位公正的穆斯林見證。
什葉派伊瑪姆學派主張:無論看月時天空是否晴朗,入齋開齋新月的確定需要二位公正的穆斯林見證,二位證人不論是否來自于同一個城市,條件是二人在見證描述新月出現(xiàn)的情況時,描述的要一致。婦女,兒童,壞人,無知者的證言無效。
第三個問題:在齋月29晚上,如果沒有任何一位穆斯林聲稱見月,那么何時開齋呢?
哈乃非法學派和馬立克法學派主張:如果望月時天空有云,那么封夠30天齋后開齋。如果望月時天空晴朗沒有任何影響見月的因素存在,那么應當在封30天齋后,再封一天齋后開齋,認定齋月月首的確定有誤。
沙非爾法學派主張:無論天空晴朗與否,只要入齋月時,有一位見月的證人,封足30天后應該開齋。
罕白里法學派主張:如果入齋時新月是通過兩位見證人確定下來的話,封足30天后應該開齋,如果當時只有一位證人,那么應該在第31天封一天齋后開齋。
什葉派伊瑪姆學派主張:無論天空是否晴朗,只要入齋時取證條件符合正確的教法要求,那么封夠30日后理應開齋,不再考慮其它因素。
根據(jù)《穆斯林圣訓實錄》中所輯錄的有關見月和封齋的圣訓,伊瑪姆腦威在《匯集》一書中對一些教法細節(jié)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1、 假若一位穆斯林看到了入齋的新月,但他的報月和見證沒有被采納,即使穆斯林大眾第二天都沒有封齋,他也應該獨自封齋。
2、 假若一位穆斯林看到了開齋的新月,他的見證沒有被采納,他可以第二天秘密開齋,以免引起大家的誤會。
3、 一位穆斯林如果在一個地方已經(jīng)開始封齋,因此地已經(jīng)見月。然后他旅行到另外一個地方,而這個地方因為沒有見月,人們還沒有封齋,此時他不能開齋。隨后他在這一地方住滿了30天后,在當?shù)厝朔馑麄兊牡?0日齋時,他應偷偷地開齋,因為他已經(jīng)封夠了30天齋。
4、 一位穆斯林如果在當?shù)貨]有封齋,他來到某地后,此地人已開始封齋,他應立即跟著封齋,若他在此地住了一個齋月,隨后同此地人一起開齋,無論此地人是封了29日齋,或者是30日齋,開齋節(jié)后,他應還補一天的齋。如果他在齋月內(nèi)回到了他原來的地方,那么他應同當?shù)氐娜藗円黄痖_齋,開齋節(jié)后不再補封。
5、 如果一位可靠的人告訴一個人他見到了新月,若后者相信他的話真實可靠,這個人就像自己見到了新月一樣,也應該封齋。
三、伊歷在中國的起伏
齋戒是伊斯蘭最為重要的主命功課之一。如穆斯林一日五次禮拜一樣,它的主命性質(zhì)是和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確定齋戒功課的入出時間也是主命。主命未至,不可率性而為提前封齋,主命終止,更不可隨意延宕,不論什么原因故意提前或延后都是公開違抗主命,實屬大罪。
天文常識,歷法知識是一般阿訇伊瑪姆必須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穆斯林先民遷徙來中國于此從未疏忽,并曾使回歷(伊歷)一度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參照和實用歷法之一。至西洋歷借基督教傳教士之手傳入中國,幾經(jīng)擠兌伊歷始退出官方定歷的歷史,但穆斯林學者大師,為穆斯林群眾日常需要并未停止有關探討,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詳細的指導。通過下面羅列的一些史料,我們從中不難看出穆斯林先民們在天文學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輝煌,以及最后失利的內(nèi)部因素,我們應以史為鑒反思當下中國穆斯林所面臨的各行其是不謀統(tǒng)一進取的困境及立足中國卻不能為中國社會發(fā)展提供有效資源的現(xiàn)實。
據(jù)史料記載,宋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年)五月,西域回人馬依澤 入宋,公精歷學,應召修天文,越二年,書成,由王處納(司天少監(jiān))上之。詔曰:“可”。授公欽天監(jiān)正,襲候爵。
這是回歷進入中國官方司天機構的最早記載,隨后在元、明兩朝除中國穆斯林在司天監(jiān)自己培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外,仍從西域引進穆斯林天文大師來華參事。據(jù)伯希和《蒙古與教庭》載:“通西域諸部語,工星歷,醫(yī)藥”的敘利亞人愛薛于貴由汗元年(1246年)來華,并于世祖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命愛薛掌西域星歷,醫(yī)藥二司事。(元史•愛薛傳)
蒙哥汗末年,波斯天算學家札馬魯丁等,應宗王忽必烈之召來華,至元四年(1267年)札馬魯丁選進《萬年歷》。世祖稍頒行之。又造西域儀象七種(元史•歷志)。
至元八年(1271年)七月,元上都回回司天臺建立,札馬魯丁被任命為提點。是年元政府規(guī)定《回回歷》為急遞鋪兵必備之物。(元史•兵聲四)
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五月,升回回司天臺秩正四品。(《元史•仁宗紀一》)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政府下令征用古元天算家。回回司天監(jiān)的黑的兒、阿都刺、司天監(jiān)丞迭里月實等十四人,至京供職。(《明史•記事本末》)
十二月壬申,設司天監(jiān)及回回司天監(jiān)。《明史•歷志》
二年(1369年)四月,明政府再次下令征用故元天算人才。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明史•紀事本末》)。
隨后一批直接來自阿拉伯的回回天算家得到政府安置。可考者有四支,明代穆斯林學者王岱輿先祖即其中一支。
1370年改回回司天監(jiān)為飲天監(jiān)。
1374年命令組織人才翻譯阿拉伯語天文著作。
1383年《天文書》譯出。
••••••
1450年,監(jiān)官所推月食失驗。(明史•歷志)
1489年(考宗弘冶二年)十月,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吳昊上疏指摘本監(jiān)算歷觀候及回回天文生,陰陽人等怠玩,不遵禮法。(《孝宗宗錄》)
••••••
1605年,利瑪竇致函傳教士有關負責人,請求立即增派精通天文學的教士入明,且再三強調(diào)說:此事對于中國的傳教非常重要。《利瑪竇書信集》
1611年,五官正周子愚上疏,請仿洪武朝用回回天算人才例子,延聘精通歷法的歐洲傳教士龐迪武,熊三拔等開局修歷。(《神宗實錄》卷四百八十三)
1629年,明季修歷工作在天主教徒徐光啟主持下,全面展開,精通歷法的教士為歷局骨士。(《除光啟集》)
1637年,欲行新法,遭阻。《明史•歷志》
1644年5月,清兵占領北京,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上疏,提及他曾奉前朝故帝,修訂歷法一事。(黃伯祿《正教奉褒》)
7月,湯若望上奏,指責大統(tǒng),回回所用節(jié)氣止泥一方,且北直之節(jié)氣春分,秋分前后俱差一,二日等。(《世祖實錄》卷6)
11月,湯若望奉旨掌欽無監(jiān)印信:“所歷該監(jiān)官員,嗣后一切進歷,占候,選擇等項,悉聽掌印官舉行。”(《世祖實錄》卷十一)
1699年,(康熙八年),授天主教徒南懷仁為欽天監(jiān)副,下令停八年閏十二月,改九年閏二月,自此,大統(tǒng)、回回兩法俱廢,專用西洋新法。(《清史稿•時憲法》)
至此,《回歷》在進入中國官方司天機構707年之后退出了官方選用歷法的歷史舞臺。《回歷》由最初的“推測天象至為精密”到后來被指“薄海內(nèi)外盡知紕漏”,其間不知發(fā)生了多少曲折故事。元代和明朝前期回回天文大家云集,回歷與大統(tǒng)歷參用并優(yōu)越于大統(tǒng)歷,及至回回天文生怠玩,不遵禮法,到后來出現(xiàn)預報不準的情況發(fā)生,被天主教士抓住機會,最終又被排擠出局,其中教訓不謂不深:非《回歷》不準,實乃人不精所致。
雖然《回歷》已不為官方所選用,但因與中國穆斯林宗教生活至為關切,因此歷代中國穆斯林學者非常重視,有許多專著和論文專題研究和討論這一問題。重要的著作有:先賢馬復初著《天文歷源》,《寰宇述要》;馬自誠著《天文月首萬年歷真本》;馬希真著《新月集證》;馬以愚著《回回歷》;黃明之著《伊斯蘭歷法詳解》;馬堅先生著《回歷綱要》;劉楨阿訇著《回歷述要》;王乃文大阿訇著《論月》;穆薩•曼速爾阿訇著《新月與三種歷法》。
以上所列穆斯林學者們的專著各有特點,因出版年限關系,一般阿訇不易訪求,現(xiàn)通行《回歷述要》(劉楨著),《新月與三種歷法》(穆薩曼速爾著)兩部著作。《回歷述要》一書平鋪直敘,較為容易理解,而《新月與三種歷法》一書則顯得更為實用和確切,不但詳細闡明了“歷法的概念”與各種歷法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依據(jù)經(jīng)訓和當代教法學家對尋月問題的原則協(xié)定,對“法定尋月之日的把握”、“新月可見性分析”、“天文學家的判定準則”、“齋月月首日之確定”等重要問題都作出了詳細可靠的分析。書中還針對中國穆斯林現(xiàn)實生活中有關尋月見月而引起的糾紛問題多有精辟析解,是一部中國阿訇伊瑪目們應人手一本的專著。細心品讀,可助有心人消除諸多歧見,促一方穆斯林趨于統(tǒng)一。
四、應重視和注意的幾個問題
齋月本來是被穆斯林視為最吉慶的月份,安拉在此月降示天經(jīng)判明正誤,導人于至正之道。中國穆斯林往往因為入齋時間不統(tǒng)一各言已是,互相攻訐熱衷紛爭盡失齋戒之精神。筆者從教多年,深感統(tǒng)一之必要,又切知統(tǒng)一之不易。先賢劉介廉,馬復初,陳克禮曾經(jīng)目睹中國穆斯林的這些社會現(xiàn)象,并且都有感而發(fā)。
劉公說:“愚按:諸大禮法經(jīng),及天文經(jīng)中,言見月一條,謹為齋月與朝覲月設也。若其余月,為副功齋者,則以見月可也,以月朔可也。經(jīng)書中于別月為副功齋,不設見月條例可知亦。學者不明乎此,而于別月皆以見月為定,如勒哲卜(伊歷七月)、舍而邦(伊歷八月)以前諸月,適值月初陰云掩蔽,數(shù)日不得見月,學者膠滯,不盡前而盡后,往后推去,迄至齋月,竟有初五六日薄西山入齋、初五六日開齋者,豈有月于初四五日而始見光者乎?因副功而誤主制,謬矣!昔有野人問月朔于圣人,以定入齋,朝覲之候,圣人告以月朔之法,至今野人用之,較測算之月,不差一日。夫野人無知無識,其入齋開齋,不差一日,學者依經(jīng)據(jù)典,反容差三四日乎!何學者不若野人之甚耶?《天方典禮•齋戒篇》
復初公說:但我學人不知天方歷法,各執(zhí)已見,每月齋期,紛紛亂言,更有悖經(jīng)典而守愚俗,昧圣諭而執(zhí)祖風者,起齋開齋,定于初三日,大非禮也。••••••或曰:上古先師之遺風,豈可妄改?曰上古遺風不可改,而先圣先賢之遺經(jīng)可昧乎?再者,古輩先師之言行,或依經(jīng)據(jù)典,或私心擬議。若私心擬議,斷不可以為法,若依經(jīng)據(jù)典,則古人雖亡,而經(jīng)典現(xiàn)在。不問經(jīng)典而以訛傳之說,遇迷之甚矣。(《天方歷源》卷一)
陳克禮阿訇針對此說道:我國各地對月的問題,每年糾紛很大,大家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應有正確的態(tài)度。(1)不要各懷私見,認死理,自以為是,“我老初三”,“我老初四”,“我遵經(jīng)派”,各行其是,互相攻擊。(2)虛心認真,把天經(jīng)圣訓中有關月論的部分,伊斯蘭教的陰陽歷,中國的陰陽歷,及與月論有關的天文學常識,都徹底地研究清楚,比較異同,精確計算,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只有這樣才是真心為教門,才真正的實行了天圣經(jīng)訓。否則,任何的吵架,漫罵,各說各有理,都不是穆圣的繼承者應有的作風。希望真正的教門的阿衡鄉(xiāng)老明白此事。(馬龍校勘版陳克禮譯《圣訓經(jīng)》P:139)
看來問題已存在了幾百年,時至今日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有更加復雜的趨勢,原因可能很多,但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因素阿訇們是不能忽視的。
首先是認識問題。阿訇們必須認識到齋戒定制為主命,確定入齋開齋事關主命,不可不慎。齋戒功課的成壞一坊阿訇負有很大的責任,是在后世要面臨真主審問的事情,因此,阿訇們必須要有很強烈的主命意識,時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替主言法,替圣傳道的教長。一坊信士交由你率領,何時看月、如何看月是和當?shù)氐木唧w情況相關的,不可為其它人為因素所左右,要有獨立承擔責任的宗教精神。在沒有望月之前應避免和拒絕任何先入為主思想的干擾,拒絕政府或協(xié)會指定入開齋的時間,更要避免鄉(xiāng)佬協(xié)迫入齋或開齋。
一個地區(qū)的阿訇們應該有穆斯林社會集體意識,以教律統(tǒng)一看月時間,見月入齋,不見月足此月30日,若有穆斯林報月,商定領月條件,統(tǒng)一領月或者不領月,這樣一個地區(qū)穆斯林入開齋自然統(tǒng)一。即使有人領月,有人不領月,舉行開齋節(jié)至多也就是相差一日,而不會出現(xiàn)一地開三四次齋的丑聞了。
領月以中國時區(qū)內(nèi)報月為參考較為容易統(tǒng)一。身為阿訇教長必須明白,確定一地是否出現(xiàn)新月,或者是否讓你見到新月的是真主,新月不顯是主命齋戒時刻未到,服從主命是敬畏的一種表現(xiàn),不可以已度天,以私意廢教律,阿訇們只能商定望月時刻不可未望月便集體商定入齋時間,若此,比普通人更愚不可及。
其次,知識欠缺,若說主命意識不強是認識問題,知識欠缺則是能力問題了。身為教長阿訇,必須具備相關知識,明經(jīng)訓通教法,識天文,具備這三種知識,一般不至于犯一些低級錯誤。有人朔前在晨禮前向東望月,錯認殘月為新月;有人不明新月所指,至初四初五見月而誤為新月。若不具備教法和一般天文知識,或者識而不精,首先要加強自身學習不可荒廢自己誤了教門。其次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妄下斷語,應聽從接受本地區(qū)阿訇界飽學之士的意見,避免宗派意識,舍近求遠,聽從他人遙控指揮。當?shù)氐囊连斈窇獙Ξ數(shù)啬滤沽执蟊娯撠熯@是最基本的教門要求。
最后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心月”。望月,報月以經(jīng)訓為宗,以事實為據(jù);“心月”以私意為依,以派別為靠。具體表現(xiàn)為:風俗月,分老初一 ,老初二,或老初三;宗派月,只認門派,不認事實,分為賽萊非月,蓋底目月,伊赫瓦尼月,門宦月,老人家月等等不一而足;宗主月,宗沙特,宗伊朗,宗埃及,宗巴基斯坦,只要曾愛惠于彼地,便認彼地月為吾月。熟不知我們生于此地,要負的責任還是在此地,真主沒有把我們望月的地點移至彼地區(qū),只要求我們對此地的穆斯林負責。排除上述三種“心月”,“新月”才會在中國穆斯林居住的大地上升起。
愿真主引導我們,使我們成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