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后,冀中地區勤勞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組織起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武裝隊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劉文正(陳村營村)、馬永恩(號頭莊村)、馬國忠(楊家橋村)、白振武(唐家莊村)、白仲慶等,在中國共產黨員肖秉鈞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定州(原定縣)、安國一帶組織起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便衣隊”和“回回鐵血抗日救國隊”,隨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戰員組建了“人民自衛軍回民干部教導隊”。隊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學生和青年農民組成,約350余人,在冀中平原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
1938年1月,馬本齋在家鄉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抗日義勇隊。同年3月,以馬仲三為隊長的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成立。同月,馬本齋率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組建了“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約200人。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干部教導隊與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馬仲三為副總隊長。總隊分三個大隊,有馬永恩,馬國忠等擔任隊長,馬永彪、馬進坡、馬義、馬鳳舞、劉華林、白振武、馬德等分別任各中隊隊長等職。8月,回民教導總隊到河間縣沙河橋鎮整訓。不久,冀中軍區派丁鐵石任回民教導隊政治主任。
即將開赴戰場的回民支隊隊員和親人們依依相別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進行了艱苦的系統軍事訓練,指戰員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
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后,中隊長白振武帶武工隊返回冀中,繼續堅持斗爭。武工隊活動在交河、獻縣、建國地區,以隱蔽的方式,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打據點,攻崗樓,打擊敵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馬進坡率回民支隊干部從陜北返回冀中。金民、馬進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軍分區,以本齋大隊為基礎,組建冀中第八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馬進坡,政委金民,副支隊長白振武。
回民支隊使用過的臨時指揮部遺址
1944年春,文新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及四十二地區隊的回族戰士,合編為冀中第九軍區回民大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隊參加了第一次勝芳保衛戰,與敵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殺出了回民支隊的軍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七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軍分區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全編為冀中第十軍分區回民大隊。大隊長劉曉峰,教導員馬寶臣。
繳獲日軍的鋼盔軍服等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三十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發揚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頑強、敢于戰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隊這面光輝旗幟,重新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支隊。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區的回族武裝,與從陜北返回冀中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的部分干部戰士,在大城縣大尚屯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鳳舞任支隊長,白振武任副支隊長。
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
回民支隊連級以上干部合影(1946年)
上為回民支隊抗戰范圍示意圖
回民支隊成立后,先后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斗和南減河等戰斗,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東禪房戰斗中,副支隊長白振武英勇犧牲。回民支隊和冀中軍民在任丘縣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回民支隊戰士
在戰斗中成長的回民支隊
曾就任過回民支隊參謀的楊潤身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安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場。
有關回民支隊的詳細資料將陸續添加~
[附]部分回民支隊的烈士碑
這只是一小部分,象這樣的回民支隊的烈士碑,在冀中平原上還有很多。
深澤縣的“回民支隊烈士之碑”
一九四零年十一年初,回民支隊從深南轉移到深北地區休整,同時展開了攻打深澤縣城的準備工作。首先派遣負責敵工隨偵察人員到深澤地區同地方黨聯系,一方面發動城內群眾配合作戰,另一方面深入城區偵察敵情和地形地物。于十一月十四日深夜,隊伍從深北急行軍至深澤,把縣城團團包圍,首先由敵工人員帶領兩個中隊從東門偷襲進城內,到十字街口時被敵人發覺,激戰數小時,我傷亡二三十人,主動撤出城外。這時回支各中隊同時向城內發起了猛烈攻擊。戰士爬城墻奮勇攻進城內,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日軍隊長田中指揮日軍在北極臺負隅頑抗。十八日上午,駐扎在石家莊的日軍出動五架飛機對回民支隊陣地輪翻掃射轟炸,同時出動步兵五百余人向深澤增援。此時,回民支隊已勝利地完成了敵人的任務,于當日深夜,主動撤出戰斗。
這次戰斗,連續奮戰了四個晝夜,鬼子對回民支隊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深表欽佩。把未搶回的陣亡戰士遺體,集中葬埋在東門外的北城墻根下,在木碑上書寫“回民支隊戰死之墓”。這塊墓地一直保留到日本投降之后。
一九四五年十月,深澤縣人民政府,將“回民支隊戰死之墓”,遷至城北的北極臺前左側建為回民支隊烈士陵園,樹烈士碑一座。正面書“回民支隊烈士之碑”。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晉深極縣城廂區公立。背面書:獻給“回民支隊于二十九年秋季包圍深澤城陣亡烈士。你們為了人民星夜苦戰在冀中的平原。革命的鮮血灑在了滹沱河以北的深澤城關,你們雖死,革命精神猶存不散!烈士們!安息吧!千百萬人民踏著你們的血跡一直向前。晉深極縣各機關團體敬題。”
這座烈士陵園,成為深澤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