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物志卷四十三 丁 煒 詹應鳳
丁 煒①
先世一 丁自申②
丁煒(約1631—1701),字澹汝,號雁水,福建晉江人,是清初有名氣的回族文學家。他的先世,高祖丁自申、祖父丁啟浚,都作過官,有著作,也是當地的有名人物。
了自申,字朋岳,號槐江。明嘉靖二十八二十九年(1549—1550年),他聯登進士。授南京工部營繕司主景進虞衡郎中,主管營造、修理、山澤采捕陶冶之事。在任期間。有太監貪污官款,自申以法繩之,令立即退賠,不得拖延。后來,任順慶(在今四川)太守。三年后,調任梧州(在今廣西)太守。
—————————————————————————————————————
①本文所據資料,見《碑傳集》卷八一,《泉州府志》卷六十、《國朝文苑》卷六十、卷七五,《江西通志》卷一八二。
②丁煒的先世所據資料,見《泉州府志》卷四四、卷四八.張玉光、金德寶之《到陳埭鄉去》。
—————————————————————————————————————
自申每到一處,守法,有政績。他重視賑濟、平冤獄,有循良之稱。
明廷自成祖修建北京宮殿開始,歷朝在四川、湖廣、山西等地大量采伐木材,耗費資財甚多。嘉靖年間,所費財力更巨。加之 督運官吏侵冒不報,虛靡干沒,致使公私交困。順慶在四川,難免有伐木的困累。自申守順慶,寬征緩搖。對因避搖役而逃亡的民戶,只在名冊上除去姓名,不加追究。這時遇上年荒,富戶不肯出賣糧食,夜里被人搶劫。自申查辦此案,發現搶糧人正是富戶的親戚。自申說,糧食既是被親戚搶去,何不干脆算作賒欠,等明年莊稼豐收了,加倍償還。他這樣了結此案,當然還是對富人有實際利益,但也緩和了當時對窮人的威逼,因而雙方都感到滿意。
居住在龍州(在今四川平武)的少數民族上層,為爭地界而武斗。自申奉命前去處理,適當地解決了問題,把武斗乎息下來。
梧州是當時明廷在廣西的軍事重鎮,事務繁多,都須太守親自處理。自申任梧州太守,勤于政務,從不積壓。這時瑤民暴動,自申也參加了鎮壓。將領們為邀功請賞,往往掠平民充數。而自申則讓被俘人的家屬識別,凡能證實其身份的,便放其歸家。這樣,便使不少的瑤民得到釋放。
自申秉性剛直,祝阿諛奉承為恥。他以“惜笑”二字名其堂,就是避免左右以他的面部表情來揣度他的心理而取悅于他。某權勢人物的兒子因省親到順慶,許多人前去奉迎,饋贈錢財。自申不肯這樣做。他說,君子愛人以德耳。鹽亭(在今四川)縣令受賄,案發后,權勢人物從中周旋,百般阻撓。自申的上司也暗示意旨。但自申不為所動,仍舊依法裁辦。自申由于往往不能與上司意見一致,遂辭官回家。
自申嗜好讀書,藏書數百卷,朝夕翻閱。外出宦游,也隨身攜帶書籍。回歸故里后,他杜門讀書,著有《三陵稿》十二卷,《古文搜玉篇》若干卷,藏于家。
自申有子,名日造,字肖梧。自申守梧州時,日造跟隨母親在家,侍奉老人,操持家務,周恤親友。緣自申藏書繁富,得以博覽。著有《朝野萃言》《六書考》藏于家。
先世二 丁啟浚
丁啟浚,宇享文,號哲初,又號賽初,丁日造之于。萬歷十六年(1588年),他由德化(在今江西九江)中舉。四年后,登進士。初授寶慶府(在今湖南)推官,掌刑獄。到任后,分析案卷,審定案情,一絲不怠,清理了積壓的案件。后改杭州推官,遷戶部主事。又轉吏部文選司主事。晉考功員外,掌官吏考課黜步。因母親去世丁憂,期滿后,補文選郎中,仍掌官吏考課黜陳。嗣擢翰林院四夷館提督,掌譯書事。調南京太仆少卿,管理京畿馬匹。因間黨勢焰愈盛,到任不久,他便辭官回德化家居了。
啟浚做事,一向恪守職責,不為權益所動。他任戶部主事,負責籌備邊睡糧餉,既以章程為準,又能斟酌時令,使上司和下屬都不為難。他掌官吏考課黜涉,十分慎重,從不輕易假人名器,也不輕于稱許。因而遏制了相互間的爭逐,杜絕行賄之路。當時,朝廷為宦官控制,章奏多被太監壓住,遲遲不得批復。丁啟浚位尚書,每就一事,再三上疏,直至御批允可。
崇禎初年,丁啟浚又被召為南京太常寺少卿,旋升太仆正卿,掌牧馬之政令。不久,晉階刑部右侍郎,遷左侍郎,兼理都察院。時都察院因宦官擅權,妄作威福,政紀混亂,風氣敗壞。都察院擬派某御史督學北京,并已通知吏部。而御史本人欲去南京供職,便通過掌科扣下了都察院的咨文。啟浚得知此事,感到非常詫異和氣憤,他堅持都察院的擬定,拒不退讓。
熹宗在位時,信任宦官魏忠賢,令他處理內外章奏。掌管東廠,并放任他在內閣六部、地方督撫中安插死黨,成閹黨集團。魏忠賢和他的養子崔呈秀,大肆迫害東林黨人,使明的統治更為腐敗。崇須帝繼位后,為整頓綱紀,大力治裁魏崔奸黨。啟浚在刑部都察院,查得蘇州織造太監李實以一疏將東林黨周順昌等十三人治 死。啟波認為,李實以一片紙殺十三人,這十三人又都是忠臣,理實難容,故擬以大辟。崇禎帝覺得,在閹黨 盛行時,這不能怪罪李實。且李實疏上有朱批墨跡,實屬魏忠賢所為。李實不該定為死罪。諸大臣均不敢言,啟浚堅持上奏說:“仁愛之心是皇上的大德,依法辦事是臣下的職分,我根據法律定案,請皇上裁決。”李實雖未定以死罪,但最終被革職充邊。閹黨案子結束,啟浚以病告歸。
啟浚在朝作官,持廉清政,在家事親,孝養備至。父母之喪,居哀骨立,籌辦喪葬,躬自負土,對待兄弟,真誠純一。族中有難事者,他都給以周濟,從不怠慢,遇貧窮之士,必以禮待之啟浚在德化閑居期間,體恤民情,辦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了解到永寧衛守候條件困苦,德化通京師道路不平,都設法予以解決。又為德化請示上面增加科舉名額,大家十分感激啟浚,為他修了一座祠堂來頌揚他的啟浚生平手不釋卷,熟悉歷代制度沿革。所著有《哲初詩集》《平文集》《詩集》行世。年六十八歲,卒于家,贈刑部尚書。
仕宦的經歷
丁煒幼年喪父,少年喪母。他的父親丁棕為啟浚五子。棕年十七歲時考為生員,用心苦讀,足不出戶。烷孝順父母,眾口稱譽;友于兄弟,不分嫡庶。他身體贏弱,由于父親去世,悲痛不已,加上學習過于勞累,得血疾,年二十三卒。
明永歷五年(1651),丁煒年二十歲,補漳州縣學生。十二年(1655 ),清軍占漳州。丁煒應鄉試,名列首位,授漳平教諭。改魯山縣(在今河南)縣丞,遷獻縣(在今河北)縣令。嗣擢戶部主事。當時戶部議于福建開征鹽稅,以增加財政收入。丁煒認為此事應當慎重,力陳不可行的原委,便把這事擱下了。不久,丁煒轉戶部員外郎,改兵部武選司郎中,負責通惠河(在今北京昌平附近)的疏通工程。竣工后,出京,分巡贛南道。這時,軍隊調撥頻繁。丁煒親自督理,秩序井然。
贛南是產糧地區。民間運糧,經常受到敲詐。每逢藩臺到此征稅,衙役們又多方勒索。丁煒于是指陳當地十弊,請上司予以革除。總督于成龍十分賞識丁煒的才能。經他推薦,丁煒升任湖廣按察使。到任后,他認真辦案,平雪冤獄。曾有二十余人被誣入獄,判為死回。
丁煒察其冤情,全部予以平反。后武昌兵亂,被亂兵推戴為巡撫。丁煒不從,越墻逃走。事平后,左遷姚安 (在今云南)知府。不久,又官復原職。在去京城的路上,因眼疾歸家。年七十而卒。
詩 和 詩論
丁煒酷愛詩文,雖一生為官,總能抽暇,肆力于詩歌和古文詞。他每到一處,總要結交當地文學名士。在京師時,他多與詞人結交,切磋詩文。丁煒對詩,有獨到的見解。他論詩說:“清而不已,間入于薄。真而不已,或至于率。率與薄相乘,漸且為俚,為野”又說:“詩貴合法,然法勝則離。詩貴近情,然情勝則俚。”他主張寫詩要真實質樸,不可過于夸張。丁煒批評當時的詩風,說:“天下莫不為詩,連篇累陵,云馳泉涌,可謂大盛。顧唐家音律與晉室清談,士大夫靡然成俗,至于曠職廢業,以求一二字語之工,又余之所懼矣。”
丁煒的詩,以“麗而則,清而腴”著稱,為清初文學家江琬、魏禧、錢澄之、宋琬等所推重。清代文豪王士禎評論說:“閩詩派,自林子羽、高延禮后,三百年間,前惟鄭繼之,后惟曹能始,能自見本色耳。丁雁水煒亦林派之錚錚者。其五言佳句頗多。如‘青山秋后夢,黃葉雨中詩”‘鶯啼殘夢后,花生獨吟時’花柳看憔悴,江山待拔除’皆可吟諷。①丁煒的詞,也十分出色。所作《自賦鶯啼序紀事詞》,為人爭相傳抄。著有《問山詩集》十卷、《文集》八卷,《紫云詞》一卷。
丁煒性情溫厚,事親孝,待兄弟恭讓。有女報珠,有才學,亦能詩。所作《越中寄父》云:
遙望白云飛欲回,親闈長隔薊門限。
憑欄鄉國知何處,寂寞庭前花又開。
詩句清麗質樸,感情真摯,表現了她思父的孤獨心情。不幸早年。丁煒悲痛不已,哭以詩云:“女美生前白傅夸,清心麗質比幽花;鳳凰未駕鐵先折,寥落蕭聲隔彩霞。”
丁 氏 家族
晉江丁氏家族,是回族中所罕見的文學世家,詩文傳授,累代相繼。丁煒的弟弟焊。族人丁儀、丁啟汴、丁奇昆,均善詩文。
丁焊,字韜汝,生卒年不詳。曾為副貢生,官至理一藩院知事。詩與丁煒齊名。著有《滄露詩集》、《滄露詞》。 —————————————————————————————————————
①見《清詩話·漁洋詩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丁儀,號汾溪,明弘治十八年(15 05年)進士。史稱其詩,“本性情而諧音律,格調卓然。”可惜詩稿大多失散。他的孫子衍夏多方搜集,得詩若干首,匯輯為《歸囊遺稿》一卷,了自申為作序,刊印行世。
丁啟汴,字享中,號東疇。他不肯出仕,對五經傳注多有研究,曾有志于重新作注,對于性理之學也頗有興趣。著有《香雨堂詩文集》。其諸兄弟啟溥,著有《蕊編》。
丁奇昆,字葆汝,清雍正元年 (1723年)授訓導。他常在友梅堂講儒家經典,闡發先儒注疏,條理清晰易懂。自號“易園”,學者尊稱之為易園先生。年九十卒。 詹應鳳①
詹應鳳,安徽宣城人,明末清初凜貢,回族文學家。他的父親詹沂,哥哥詹應鵬,明代卷各有傳。
《宣城縣志》載有應鳳《過閑云庵》一詩:
久約到招提,春游共仗黎。
不辭山北路,來向竹林西。
遠蚰封殘雪,疏籬帶淺泥。 —————————————————————————————————————
①本文所據資料,均見《宣城縣志》。
—————————————————————————————————————
十年曾過此,回首負幽棲。
應鳳以德行著于鄉。著有《廣教志略》。
宣城詹氏家族與晉江丁氏家族,同是回族中少有的文學世家。詹沂、詹應鵬,俱有著作。詹應鳳的侄于希顥、希誠、希舒、希憫,任孫宇及其子天挺等,均有文才。
希顥、應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副榜貢生,著有《清寂遺居文集》。
希誠、希舒、希顥,詹應鼎子。應鼎,字玉鉉,應鳳堂兄弟。希誠等三人合著有《一家言》。
詹宇,應鵬孫,字在周,號谷軒,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進士。少有異才,過目成誦。詹宇孝敬父母,曲盡其意。家貧而好施舍,常捐資為人解難而不留姓名。他與兒子天挺俱善待。《宣城縣志》錄有詹宇詩 《澄江樓別宴》云:
扁舟冒雪般江限,朋好追尋共把杯。
敝擬杏花春后看,卻驚梅蕊臘前開。
長途孤劍寒光動,隔院疏鐘瞑色催。
分手河橋還有約,北風歸雁寄書來。
又,天挺詩《江樓寫生》云:
江樓容膝不容塵,秋色初濃眼界新。
遠樹欲無煙接好,夕陽如客雁聲頻。
潮日沙有垂欽篆,石露山為劈斧敲。
此景自來誰拾得,謝公吟后更無人。
《宣城縣志》又著有詹同懷、詹作揖,詹作梅、詹退、詹淇澳、詹代、詹圣春等人,都能詩。詹暹并著有《存一詩稿》、《文稿》、《向隅草》等。他們是否為詹應鳳族人,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