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災難降臨,我們總能欣慰地看到那不倒的英雄之氣,洪水、冰凍也不能打倒堅韌的華夏兒女,我們常為民族的凝聚力而感動,為能一起共渡難關而倍感溫暖。汶川地震發(fā)生以來,我們不停地為英雄們的堅持流淚,不停地被忘我的樸實情懷感動,也不停地為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由衷感嘆。
我們被有名或無名的英雄們強烈震撼著。那支最先進入汶川并向外界報告消息的英雄勁旅;率先打通救災“生命線”的先鋒隊;那個雖身困瓦礫中卻對救援隊員說“叔叔,別進來,這里危險”的小女孩;在廢墟里用“最后的擁抱”保護著5名學生的女教師;包括兒子在內的15位親人遇難卻一直堅守著崗位的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fā);為了不讓電波消失而犧牲在救災光纜搶修一線的劉建秋;在驚悉母親和女兒等10名親人不幸遇難的噩耗后毅然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女民警蔣敏;還有不惜一切代價在廢墟中與死神爭奪生命的救援隊伍……這些可愛的人們,用感天動地的一幕幕詮釋著他們最堅定的信念,他們每一個平凡的壯舉,都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生命財富。
還有一種英雄,在平淡枯燥的日子里,他們默默無聞,無聲無息,卻以執(zhí)著的毅力挽救了盡可能多的生命。教育部授予北川縣陳家壩學校、安縣桑棗中學、北川縣曲山鎮(zhèn)海元村劉漢希望小學“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其中的安縣桑棗中學以1分36秒的時間疏散2400多人,創(chuàng)造了自救的奇跡——全校無一人傷亡,而這一切得益于該校校長葉志平加固破舊的教學樓,并且在過去的4年里不斷進行緊急疏散演習。這樣的執(zhí)著在無突發(fā)災難的歲月中,毫不起眼,甚至難以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認同。然而,卻正是這樣甘于寂寞的憂慮意識,保住了全校師生的性命。
龍門山斷裂帶,綿延長約500公里,寬達70公里,規(guī)模巨大,沿著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位置十分特殊,地殼厚度在此陡然變化,它的東部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業(yè)發(fā)達的成都平原地區(qū)和大城市群——這是一條特別的裂縫。歷史上,它并不安分,有過多期活動。1657年4月21日,爆發(fā)有記錄以來最大的6.2級地震。據(jù)地震學者考證,此后300多年間,這條斷裂帶未發(fā)生過超過6級的強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它突然發(fā)作,大地撼動,震中汶川,震級8.0級。
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政治經(jīng)驗。早在先秦時期,《左傳·襄公十一年》便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記載。翻開歷史長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夫差之于勾踐、項羽之于劉邦……唐朝宰相魏征,他常常以隋朝滅亡作為教訓,規(guī)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議,勵精圖治,從而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歷史告訴我們,憂患意識主宰著國家及其子民的命運。
位處地震帶且心懷強烈憂患意識的人們,無愧英雄的稱號。這樣的英雄,他們的事跡不發(fā)生在災難降臨的今天,卻凝結于昨天每一個無聲的努力中;這樣的英雄,在安逸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卻讓人們刻骨銘心地牢記于驀然回首的這一刻。
歷史不斷向前,傷痛逐漸撫平。英雄的背影被我們發(fā)現(xiàn)、謳歌、贊美,終有一天他們將慢慢走出我們的視線。但我們不能忘卻那些災難發(fā)生后沖鋒在前線的英雄,更不應忘記這些巨災發(fā)生前執(zhí)著于平凡每一天的無名英雄,正是他們的憂患意識給予許多人第二次的生命。英雄的力量,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于每一個安逸的日子中,而不僅僅在地動山搖的那一瞬間。
在災難面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