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歲的王虎已經在埃及闖蕩了十幾年了。這個從章丘小山村里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如今掌控著埃及對華出口四分之一的貿易額。說起自己在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奮斗與創業的經歷,王虎感慨說:“那真是有講不完的故事!”
“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1971年,王虎出生在章丘市垛莊鎮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樣,他按部就班地在當地的小學、中學畢業。身為回族的他1991年順利考入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專修宗教及阿拉伯語專業,目的是畢業后擔任清真寺阿訇或從事伊斯蘭教事務及教學、研究等工作。但是命運卻在1995年出現了轉折。
1995年年底,憑借優異的成績,王虎由國務院宗教局被選派到埃及艾資哈爾大學留學。本想一心做學問的他,迫于生計不得不在求學之余出去打工掙錢。王虎說,那時候自己剛剛結婚,除了上學,還要擔當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好在自己有很好的語言基礎,就這樣,他開始給在當地做生意的浙江人當起了翻譯。
經過近兩年的耳濡目染,王虎萌發了“下海”的想法。如今回憶起來,他笑著說:“那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于是,在1997年年底,王虎注冊成立了“海拉爾進出口貿易公司”,主要是從國內進口一些產品到埃及當地銷售,就這樣,王虎在埃及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交了50萬美元的學費
創業之初,王虎籌資嘗試著從國內進口一些輕工業產品,比如服裝、鞋帽、工藝品等。雖然利潤空間還算比較大,但由于沒有從商經驗,加上對埃及商人的處事方式、思維習慣還不是很了解,在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初涉商海的王虎遇到越來越多的難題。“生意是慢慢做起來了,可我也發現外面收不回來的欠款越來越多了。”王虎說,大約50萬美元的貨款就這樣打了水漂。本來資金實力就不濟的小公司,這樣一來更是雪上加霜,資金周轉陷入極度拮據甚至是幾度中斷的境地。
白白損失50萬美元,對于一個無從商經驗、白手起家、身在異鄉、年僅27歲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第一次創業就遭遇“滑鐵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讓王虎嘗到了創業的辛酸與艱難。為此,他也失落、彷徨過,但最終沒有放棄。他把這50萬美元當成了學費,他說:“這么昂貴的學費不能白交,只要我學到了東西,錢就沒有白花,我一定會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
隨后的三年,王虎開始琢磨自己受挫的原因,靜下心來研究埃及人的思維方式、經商理念。“既然打算在埃及站穩腳跟,就不能讓人家適應咱。”王虎開始以最大的努力適應當地的環境,并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經商理念。
他考慮到當時所經營的多數產品都是大路貨,品種、規格、式樣等各方面都是復雜繁多,并且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量很大,靠自己那點資金只能占領很小的市場份額,這就決定了只能跟在同行的后面走,而且一旦判斷出現偏差,商品就會滯銷,從而影響利潤并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于是他開始考慮,能不能獨辟蹊徑,在市場上找到話語權呢?
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從天而降的“官司”給王虎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
2000年底的一天,王虎接到中國駐埃及使館經參處的電話,請他幫助浙江絲綢進出口公司起訴一家埃及公司,案由是埃及公司給中方開具的支票到銀行無法兌現。讓王虎沒有想到的是,在辦案過程中他了解了不少關于埃及石材市場的情況,在同浙江絲綢進出口公司委派人員熟悉后,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進口了少量的產品。出乎意料的是,貨到埃及后賣得很好,利潤也很高。
就這樣,王虎經營的金剛砂鋸片很快在埃及市場站穩了腳跟,逐漸占領了當地50%以上的市場份額,坐上了“頭把交椅”。
當上了“船老大”
在王虎的生意一片紅火的時候,運輸上的一個小麻煩,卻讓王虎抓住了又一個商機。
當時,只有一家埃及公司做內運到港口,然后再海運出口到國內。由于掌握著運輸“大權”,該公司對客戶的態度比較霸道,而且還常常不按商業規范和商業道德辦事,這讓很多業務員抱怨不已。
聽說這些后,王虎敏銳的鼻子又嗅到了另一個商機。2002年,他建立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并開始著手聯系一些船運公司和運輸公司,欲在出口海運這個大蛋糕上分一杯羹。就這樣,王虎開始從第一家客戶、第一張小小的訂單做起,到現在已經把辦事處設到了亞力山大港、賽得港、蘇伊士港、德穆亞特港等地。到2006年,該公司的出口量達到15000多個集裝箱,出口貿易額達到4000萬美元以上,占到埃及對華出口額的四分之一左右,成了名副其實的“船老大”。
回國投資是必然
隨著海外公司越辦越大,王虎又開始有了新的困惑。“有時候我也在考慮,把那么多資金都放在海外市場,會不會風險太大了,所以也想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國內來。可在國外待了十幾年,反而不熟悉國內的市場了。”王虎說,之前他已經在廈門和義烏設立了辦事處,并注冊了兩家公司,主要是從國內進口一些石材及其它的產品。“從長遠看,國內的經濟發展這么快,回國投資是必然趨勢。所以,將來我肯定會在國內市場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