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
——紀念父親陳國棟哈吉歸真兩周年
他曾經是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第一批創業者;他曾經是克拉瑪依的第一位朝覲者。
他一生坎坷艱辛;他一生充實成功。他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但他又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老人。
我們的父親于2005年11月9日(陰歷10月初8)順命歸真。時間過去整整兩年了,但父親的音容笑貌時常呈現在我的眼前,父親生前對我們的關心和教誨也常在耳畔回響著。多少次,我在夢中與父親相遇。父親還像生前那樣和我們在一起,他還是那樣慈祥親切,他還是那樣對我們諄諄教導,我當時多么高興呀……。但每次醒來,回到父親已不在的現實當中,每次都讓人感到銘心的痛——我們敬愛的父親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父親于1927年生於烏魯木齊。成長在當時很有名氣的馬市巷子“陳家大院”。兄妹七人,父親排行老二。十五歲的他就考入了專職學校,并投入到社會工作中。
父親天姿聰穎、勤奮好學。工作之余,又考上了新疆省干校二期。畢業后作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首批干部,去烏縣參加了為期兩年的土改。并在結束土改后,于五四年分到了正在開發的克拉瑪依油田,在那里整整工作、生活了五十年。
父親的一生坎坷艱辛,生活的道路崎嶇漫長。自五四年離開烏市,就拖兒帶女隨石油勘探區域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在克拉瑪依扎根。幾十年來,父親和母親認認真真地工作、辛辛苦苦的持家,拉扯著四個兒子,長年累月奔走在生活的艱辛路途中。在那個年代,生活條件相當的差,而且又是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灘上工作生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面對三天兩頭的八、九級乃至十二級的西北風,住在簡易的平房里,在一切生活用品包括飲水都要靠從外面進來的情況下,生活的艱辛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
父親嚴格遵守穆斯林飲食禁忌,不吃任何“哈拉目”食品,在工作交往中,偶爾在外面得到一兩個水果(那時候的水果是很稀貴的),他又舍不得吃,而是帶回來分給孩子們吃。每當看到我們兄弟幾人歡喜若狂地分吃那一兩個水果時,父親總是笑瞇瞇的,比他自己吃還開心。
盡管家境困難,但父親對孩子們的要求都很嚴。他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在生活上盡可能讓家人吃飽,不餓肚子外;在思想上從來都是嚴格要求子女,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及作為一個穆斯林應知的事情,以純潔自己的心靈,堅守自己的信仰。
父親對子女嚴格要求,對自己的父母卻是十分的孝順。因為很早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只身在外,但他時刻都想著自己的老人。盡管克拉瑪依離烏市很遠,當時坐車要走兩天,但父親有一點好吃的東西就放起來,抽空往烏市代。當時食油很緊張,父親就想法搞來羊油,清洗、炒煮后,煉成一塊塊的化油,托人代往烏市;有一年,在肉食很緊張的情況下,父親搞了一只鵝,將鵝炒好后,一點都沒讓家人吃,全部帶到烏市給自己的老人吃。
父親過去沒學過經文,一直忙工作、持家教育孩子,工作之余,利用漢文知識學經文。到五十歲時,他開始自學攻讀經文。他到處找資料,找經本,登門拜師,虛心求教,認真學習。為了求得準確,他將別人教的都用錄音機錄下,然后再聽和學。每天下班,在完成一天的禮拜后,剩余的時間就是學經,一直學到天色很晚,身體實在堅持不住才停下。
父親平時在生活上比較節儉,吃穿都不十分講究,也不在這些方面花大錢。但為了學經,為了買有關的資料和經典,他花多少錢都不在乎。為了學好,父親毅然買了一部在當時還很昂貴的錄音機來用。這個機子后來就伴隨著他的學習,陪伴他,走完了他的一生。
數年如一日的堅持,在真主的襄助下,父親最終成功了。他學會了經文,不但能熟練的將《古蘭經》念下來,并且能說出它的含義,并對有關教門的知識和規定都有了較深的理解和掌握。
父親為人嚴肅正直,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操守虔誠。幾十年來,他視信仰如生命,不管條件再困難,每天的五番禮拜不間斷,對教門知識的學習也不間斷。“文革”期間,父親因為信仰的宗教問題,受到了造反派的沖擊,受盡了各種磨難。但再苦再難,禮拜不能間斷,即使白天完不成,晚上也要補上。造反派曾經對他說,只要放棄信仰,就可以減少對他的體罰,但父親堅決地說:“什么罪都可以受,信仰不能改變。”父親不但自己如此,對子女的要求也同樣。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到星期五,父親就讓我們從學校回來后,馬上沐浴禮拜。雖然當時我還很小,教門上的很多事還不太懂,但星期五必須做禮拜,是在我的記憶里最深的一件事。
父親是克拉瑪依第一位朝覲者。在去朝覲的路上,歷經了千難萬險。去巴基斯坦途中,要翻越一段冰大坂,在寒冷的冰大坂上,朝覲者們是一個個裹著毛毯徒步走過冰坡的。朝覲回來后在喀什定好的客車沒按時趕到,父親當時是與其它幾個人同乘一輛小貨車回到烏市的。當我看到黝黑消瘦、風塵仆仆歸來的父親時,眼淚不由得奪眶而出,但父親卻笑著說:“能完成朝圣是一個穆民一輩子的大事,就算吃一點苦也沒關系,應該高興才是。”
父親為人嚴肅正直,嚴以律己;父親長得十分愧悟,走起路來是昂首挺胸。他的品行也如同他本人一樣,站得端、挺得直,剛強正派,嚴守教規,視信仰如生命,對人謙遜平易,為人樂善好施。
父親辛苦了一輩子,主要干了兩件事:一是和母親一道含辛茹苦地養育了四個兒子,培養成材,同時遵守作為穆民應遵守的一切。我們兄弟四人全在石油企業工作,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擔任了不同的職務。我們兄弟四人的子女也分別考上了內地的大學,或大學畢業后,在內地就業。每個人的家庭都幸福美滿,并能按穆斯林的規范要求行事。這一切首先應知感真主的襄助,以及我們各自家庭和孩子們的努力,但父母對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誨和培養,對我們的思想認識奠定的良好基礎也是分不開的。
二是父親由不識一個經字的“哈罕”到完全學會了經文,成為一個念經人。并能通讀、鉆研《古蘭經》、《圣訓》、鉆研伊斯蘭教法經典,掌握了一個穆斯林應知的一切。晚年為了深造又在其“吾師達”(師傅)的輔導下,提高了遵教的規格和標準。他除了完成正常的功課、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女遵循教規外,每晚自己還要禮幾百拜。基本上從晚上2點以后就開始禮拜至天亮;他每年的封齋至少都在三個月以上。正如圣人所說的那樣:“一個信士,他的好品德,是能達到白天封齋,晚上禮拜的品級”,父親正是這樣做的。
2004年闊別烏市五十年的父母離開了克拉瑪依,又回到了烏市治病。2005年父親因肺癌住院。住院期間,父親的禮拜一直沒停。起初我們還擔心醫院會干涉,但實際上8個月的住院護理,醫護人員和父親已建立了感情,他們很尊重這個回族老人。就這樣,到他報病危離開醫院時,禮拜一直未中斷過。
2005年11月9日(陰歷10月初8),父親在自己的家里,在我母親和我們兄弟四人以及眾多的親戚身旁,在眾人《古蘭經》的誦讀聲中,在他自己聲聲呼喚“安拉”的聲音中,平靜、安祥地閉上了雙眼,順命歸真了。
父親是個盡職盡責的家長,同時又是一個堅定不移的穆斯林,他幾十年來一心拜主,一切遵循伊斯蘭教規,盡自己的能夠做了一個穆民應做的一切,他應該是五功齊全、功德圓滿。
2005年11月11日是父親出殯的日子。在烏市陜西大寺,一千多名穆斯林群眾聚集在這里。克拉瑪依的數十名穆民聞訊后連夜趕來,由他們書寫的“陳國棟哈吉順命歸真”的橫幅,高高的掛在陜西大寺大殿門前。新疆著名的大阿訇、陜西大寺主持、中國伊協副會長馬安泰親自為父親站“折那則”。
父親離開我們整整兩年了,我幾次想動筆寫一下對父親的贊念,但一回憶起父親的往事,心情就無法平靜,情感也無法自控。直到現在,在父親去世兩周年之際,在這尊貴的“熱買乍乃”的月份里,我再次拿起筆,將我和我們四兄弟以及四兄弟的家人子女、親朋好友對父親的懷念和敬仰的心情,通過我的筆寫出來,以作懷念,以慰心際。
安拉說:“安定的靈魂啊,你應當喜悅地、被喜悅地歸于你的主;你應當入在我的眾仆里,你應當入在我的樂園里”。
真主啊,求您接受父親幾十年來虔誠的善功,求您使他進入您給敬畏真主者所預備的樂園,并提升他老人家在天堂中的品級。
慈憫所有的穆斯林兩世吉慶,阿米乃。
2007年齋月于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