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布·尤素甫·馬通,回族,1929年出生于甘肅張家川。1949年西北大學法律系畢業。長期在西北民族、宗教、統戰系統工作并傾心伊斯蘭教、回族史研究。歷任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甘肅文史館館員,兼西北民院特邀教授暨博導、甘肅省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省伊協常委兼秘書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撰寫、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與門宦制度史略》、《伊斯蘭教在中國》、《中國伊斯蘭教百科全書》、《中國回族大辭典》等十余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曾應邀赴哈佛、加州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吉爾吉斯科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學術成果多次獲獎。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這條部分陸和海路兩條道,前都慣稱絲綢之路或草原之路或沙漠之路;后者多稱香料之道或陶瓷之道。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的原有道路得以銜接起來,不僅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沿著這些道路輸往西方,而且中亞和西亞的珍貴特產也開始大量涌入中國內地。同時,絲綢之路不僅是絲綢傳播的道路,也是蠶絲業技術傳播的道路。公元6世紀時,中亞和波斯等地已學會了絲綢技術,隨之也傳到了西方。公元7世紀至8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中亞、西亞和歐洲,繼而火藥、指南針也經由阿拉伯人、波斯人傳到了西方。
這里只介紹了陸路和海路的主要路線、國家和交易的主要物資,本書中“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只限于中國絲路段的穆斯林文化,國外的沒有作詳細介紹,希望專家、學者和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