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開展了四年,房山的農民參合率達到97.1%,農民對合作醫療一開始就這么踴躍參加嗎?
聶玉藻:房山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圍繞"健康奧運、健康北京"開始實施的。2003年實施的第一年,首次參合率只有30%多一點兒,這個比例應該說非常低。
農民對新型合作醫療這樣的新生事物當然要有一個接受過程,所以我們又發動全區力量搞了"二次動員"、"三次動員",結果農民參合率達到60%。對應該惠及全體農民的新型合作醫療來說,這個比例仍不高。
掣肘因素到底是什么?經過一年的廣泛調研和向農民征求意見,發現一是合作醫療報付率太低,農民受益少,二是報銷不便捷。
所以,我們在以后的合作醫療規則設置上進行了有針對性地調整。比如平均報付率已經由第一年的11%提高到42%,農民合作醫療可以實現隨診隨報,這比城鎮居民醫保報銷還要方便。農民切身體會到了合作醫療的好處,參與的熱情自然就高了?,F在房山區農民的參合率達到97.1%,可以說能夠參加合作醫療的都參加了。
記者:從數據上來看,房山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實現了普惠性,那么它帶給農民的實惠有哪些?
聶玉藻:醫療是民生問題,醫療保障也一直是農民最缺乏的公共服務之一。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建立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上的,是一項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舉措。保護農民健康,也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
這項舉措帶給農民的實惠,我想可以從幾個變化來概括:首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一場大病,花費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來治療,很可能就要掏空一個乃至幾個農民家庭的家底?,F在,農民治病的花費最高可以報銷到85%,農民自費的部分基本可以承受得起了。
令我們感到欣慰的變化是農民"敢"看病了。過去農民得病經常是"小病忍、大病扛",怕去醫院,怕花錢。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醫院里接治的農民骨傷病例,經常有一些人骨折一個星期了,實在忍不了了,才到醫院就醫。而合作醫療實行幾年來有幾個數據發生了變化,農民人均住院花費降低了三分之一,但全區農民醫療花費只是略有增長,這說明去醫院看病的農民數量增加了,有病不再"忍著扛著"了,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記者: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基本覆蓋了房山的所有農民,實現了其惠及廣大參合農民的意義。那么今后的農村合作醫療還有哪些方面能夠進一步發展呢?
聶玉藻:吸引最大范圍的農民參加到合作醫療中來,并且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這只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起步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們成功地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態度由"要我入"變成了"我要入",二是政府的引導方式由宣傳引導為主轉變為政策激勵為主,三是政府的作用由資金監管為主向體制機制創新為主轉變。下一個階段,也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完善和提高階段。政府對農民的醫療補貼將會進一步加大。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指導精神,今后,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人均籌資水平將每年增加100元,市、區兩級政府仍將出大頭。房山已經確定將每年可支配財力的六成投入到教育、衛生事業發展中。
此外,房山區將進一步加大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區醫療中心、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服務站三級網絡。這個網絡不但納入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具備醫療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農村基層保健、防病的責任,讓農民看病少花錢,還要盡量讓農民少得病,我們的醫療衛生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