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培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優秀人才的搖籃,是展示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窗口,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校園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區,南鄰國家圖書館,環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圍濃郁。
學校前身是1941年10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78年列為國家重點大學。1993年11月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學校現任校長為鄂義太教授。
學校前身是1941年10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93年11月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學校現任校長為鄂義太教授。
中國三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關心和重視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5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先后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時,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到校視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斗目標。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于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開拓,秉承多元一體、厚德博學的校園文化傳統,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以民族類學科為特色,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教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現有18個學院、3個系和1個教學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71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含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三個國家“985工程”建設基地。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宗教學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優勢,不僅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經濟、法律、新聞、管理、生命與環境科學、民族醫藥、信息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并具有廣闊的前景。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眾多的師資隊伍。學校創立之初,中央政府即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校選調了一批學界名流到校任教,如翦伯贊、翁獨健、呂振玉、馮象升、吳文藻、楊成志、潘光旦、費孝通、付羅煥、楊?、林耀華、李有義、王靜如、于道泉、聞宥、王輔仁、馬學良、李森、吳澤霖、張錫彤等。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59人,其中,正教授192名,副教授337名。他們當中有王鐘翰、耿世民、王堯、戴慶廈、張公瑾、胡振華、施正一、牟鐘鑒、劉秉江、馬躍、楊圣敏、金炳鎬等著名學者,還有不斷涌現的諸多中青年新秀,漸成學界翹楚。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傳統和學術風范,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果卓著。
中央民族大學作為中國研究民族問題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制定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建校初期,學校的專家、學者就承擔和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參與了三次大規模的全國少數民族調查。關于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初步奠定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格局,為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供了依據;關于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首次弄清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所處的社會形態,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關于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首次全面了解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狀況,并幫助16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革了文字。改革開放后,學校有關專家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關于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建議以及關于西沙南沙考古新發現和關于西藏歷史地位等重要科研成果對中國領導部門的宏觀決策、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民族地區的繁榮進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學每年面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招生,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多名,在全日制本科學生中,70%左右是少數民族。學校堪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56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校園匯聚一堂,各民族的語言、服飾、歌舞、風習多姿多彩,融匯成了民族團結的交響樂章。良好獨特的育人環境和對素質教育的一貫重視,使學校得以向國家和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合格的建設人才。建校50多年來,學校已為國家輸送了6萬多名各族畢業生。其中有80多人走上了省部級以上領導崗位;8500多人擔任了地、縣級領導職務;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和骨干,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有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目前學校占地40多萬平方米,各類建筑5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150萬冊,其中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和民族學科文獻居中國高校首位,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學校民族博物館藏有近3萬件珍貴的民族文物可供教學、研究和觀摩。學校具備首都高校一流的數字化教學手段,10000兆交換機支持的數字化教學體系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
學校出版社是全國民族學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全國核心期刊。
中央民族大學是我國民族高等教育與國際聯系的窗口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中心。學校已同50多個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與學術交流關系,每年接納600余名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聘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并不斷選派學生出國留學深造。
當前,中央民族大學發展建設的主題是: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需要,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為此,學校所確定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為: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穩定規模,提高質量,凝練特色,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工作指導思想,大力實施質量立校、學術興校和人才強校三大戰略;抓住工作重點,牽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高。學校發展中的重點工作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發展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強學科建設和創新體系建設;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學術團隊建設;五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中央民族大學正在認真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自己擁有的各方面的優勢,為創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學而努力奮斗。
中央民族大學歷任校長
榮仕星 1999年12月 - 2005年1月
哈經雄 1992 - 1999年
任世琦 1985 - 1992年
江 云 1982 - 1985年
宗 群(代理院長) 1977 - 1982年
李 力(革委會主任) 1971 - 1977年
劉 春 1957 - 1966年
劉格平 1954 - 1957年
烏蘭夫 1950 - 1954年
中央民族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王 彥 1997年9月 - 2005年1月
哈經雄 1996 - 1997年
周興健 1991 - 1996年
羅炳正 1988 - 1991年
江 云 1982 - 1988年
宗 群(代理院長) 1977 - 1982年
李 力(革委會主任) 1971 - 1977年
陳 林 1963 - 1966年
蘇克勤 1954 - 1963年
劉 春 1950 - 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