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侯耀文身后遺產約多少?1、三四千萬元;2、四五千萬元。”這是一家日報列出的“讀報有獎”題,答對者將有機會獲得華納時尚健身俱樂部健身月卡。(《江門日報》6月26日)
侯耀文生前巨額遺產如何分配?侯耀文去世時為單身,曾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侯耀文治喪小組名單中竟然沒有徒弟郭德剛;被曝侯家私生子的癮君子謝東會不會參加追悼會?侯耀文是不是被王朔“氣死”的?侯耀文到底在相聲界能排第幾?侯耀文的初戀情人是韋唯;侯耀文猝死與第二任妻子的婚變┅┅諸如此類的另類“包袱”被不斷抖出來,并在網絡世界迅速傳揚。
這其中,既有網絡無聊客的鼓噪,也有大眾媒體的獵奇與喧囂。在越來越亢奮的炒作中,另類“包袱”慢慢化解了人們對逝者的敬意與尊重,并甚而將侯耀文之死轉化成娛樂大眾的材料。
侯耀文的相聲藝術達到何等境界,筆者并不十分有把握來加以品評,想必相聲界自有公論。不過,單從筆者聽過的他的一些相聲片斷和日常了解的有關他的情況來看,稱其為當代深得相聲藝術真諦的德藝雙馨的相聲大師,應當不為過。他在57歲的時候,為了讓觀眾能看到他的眼睛的神采,專門做了割雙眼皮手術,這種對相聲藝術的執著精神,令人感動。
我想,這樣一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對于他的身后事,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對他的相聲藝術的回顧與總結、傳承,是對其專注于相聲藝術的敬業精神的感佩,是對其數十年相聲生涯的點點滴滴的懷想與追憶,是對當代相聲藝術向何處去的關注與思考┅┅
至于侯耀文有多少遺產,該怎么繼承,他的生前情感與婚變,等等,這些都是私生活范圍內的事情,與他人無涉,既無必要也不應該眼睛盯出血來加以關注乃至炒作。顯然,各家媒體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以吸引大眾眼球。按說,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如此這般,將逝者的隱私當成“包袱”,一個勁兒地抖給大眾,甚至用來進行有獎競猜,卻是極不厚道的行為。這樣的關注視角,無疑是一種“狗仔心態”、“獵奇心理”,既是對逝者的極大不尊重,也是對大眾敬重逝者的情感的褻瀆。